馬英九「兩岸和平統一」說的弦外之音(湯紹成)

馬英九「兩岸和平統一」說的弦外之音(湯紹成)

作者:湯紹成 (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2025年6月,前總統馬英九在率領「大九學堂」青年團赴陸交流期間,在敦煌的文化活動中,公開脫稿喊出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引發政壇與輿論熱議。他強調和平是不動用武力,民主是尊重台灣人民選擇,統一則應是長遠選項而非強制安排。這一說法,不僅回應了當前兩岸軍事緊張的憂慮,也重新點燃兩岸對「民主」本質理解差異的深層辯論,更降低了大陸民眾對於台獨的惡感,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助益貢獻良多。

台灣社會普遍接受西方式「程序民主」:透過選舉、政黨輪替、言論自由、三權分立等制度保障人民主權。民主在台灣不僅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反映人民選擇政府與決定未來方向的基本權利。因此,在台灣,國家統一若無民主程序與民意授權,將被視為不合法、不具正當性。

然而,大陸對民主的詮釋則不同。中共主張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的是「實質性民主」——不僅要有參與形式,更重視治理效果。這種制度強調決策效率與成果導向,認為是否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才是真正的民主指標。例如,從「清零政策」到高鐵、AI產業發展,或如脫貧攻堅成就、社會保障建設等,皆被視為中國民主制度的成效體現。

中國式民主還展現出其他制度優勢,如長期規劃能力與穩定施政,避免政黨惡鬥與民粹風險,並透過基層選舉、政協協商等方式吸納民意。雖然言論與新聞自由受限,選舉形式亦未能如台灣般完整開放,但其制度設計的邏輯,著眼於維持國家整體利益與文化傳統下的集體治理。值得注意的是,若以台灣的標準看大陸,自然一無是處,可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大陸真如此不堪,那早就被推翻了。

更進一步觀之,馬英九在敦煌提出的「和平、民主、統一」,恰恰試圖為兩岸搭建起對話橋樑。他所主張的「民主統一」,應並非接受北京目前的統一模式,而是希望以民主方式,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未來。對此,國台辦主任宋濤雖未正面回應「民主」二字,只稱「台灣的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來共同決定」,顯示其對和平論述的某種接納空間。

從實際操作上看,若要實現和平統一,兩岸必需建立在「民主共識」的某種交集之上。台灣堅持的程序正當性,與中國強調的實質成果,雖理念不同,但若能尋求對人民生活福祉的共同關注點,或有助於化解對抗思維。馬英九的主張因此並非單純的政治表態,而是對兩岸長期僵局提出的一種「折中架構」:即以和平為前提,以民主為手段,以統一為可能。

總體而言,「和平、民主、統一」不僅是一句政治口號,更是對兩岸現實與制度差異下所開出的理性路徑。當國際局勢愈趨動盪、兩岸對立日益惡化之際,如何透過制度對話與民意尊重,重構互信,避免戰爭風險,已成當前與未來兩岸政策制定者無法迴避的課題。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7/1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