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現象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回力鏢(柳金財)

館長現象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回力鏢(柳金財)

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最近網紅陳之漢館長在聽完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後,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同時呼籲賴總統不要稱呼對岸為中國,而應稱呼大陸或大陸地區。先前館長至大陸訪問,由於其高人氣引發社會諸多關注及爭辯。究竟這對於台灣內部社會的國家認同或統獨的爭論,將會產生什麼影響? 或對於兩岸關係也會產生什麼樣衝擊?基本上,台灣網紅在大陸直播的現象,直接對兩岸關係產生衝擊,就是破除信(訊)息繭房效果,提供觀照瞭解大陸客觀參考框架。

然而,這是否會產生改變台灣人民認知影響呢?這是受大陸統戰或認知作戰影響?台灣社會大衆對此討論莫衷一是。儘管館長訪陸可能深化台灣社會,包括世代與階層、族群落差。年輕世代普遍本土化程度高,對於赴陸行為敏感度較高;而部分中高齡群體或基層族群,則可能以經濟實用角度看待。館長的粉絲橫跨台灣社會各階層,因此其行動容易激起跨世代、跨立場的激烈爭辯,應屬可預料之事。

贊成者如泛藍或中間選民而言,至大陸直播可能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務實兩岸交流、經濟機會開拓,能破除對大陸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刻板印象。反對者認為,館長為台灣在地知名網紅,具有高度社會影響力,其個人赴陸直播,恐將被視為「傾中」或「配合中國統戰」。甚至部分強調主權與本土認同者而言,批判這種行為可能被解讀為「去主權化」、「模糊敵我界線」,進一步加深統獨對立等等。

首先,館長訪陸顯示民間交流去政治化趨勢強化。館長的直播行動,可被納入兩岸「民間融合」與「文化認同」領域交流。這不僅增進兩岸人民情感接觸、緩解敵意,尤其對大陸民眾來說,館長現象也是台灣網紅親民形象的展現。無論是傳統政治人物或學術界參與兩岸對話,通常比較嚴肅常受限制,但網紅則以輕鬆、活潑、娛樂方式介入,可避開政治敏感框架。以新媒體網紅模式直播,比傳統黨政人士及學者宣傳效果更加。

其次,改變台灣年輕世代對大陸認識。長期以來,綠營一味操弄抗中保台路線、「反中抗中」、標籤化兩岸交流者為在地協力者,企圖封堵台灣民眾了解大陸真情實況的管道,誤導台灣社會和民眾對大陸的認知。若直播內容呈現大陸繁榮發展、自由生活場景,可能對部分年輕人產生「中國並不可怕」的感受。但網紅報導也要持平客觀避免偏頗,避免被批判為「過度粉飾」、「選擇性呈現」,反而促發「反向民族主義」情緒。

復次,破除民進黨在地協力者標籤化效應。 儘管有反論者批判館長,認為這是對大陸統戰策略的配合與擴大。若是在政治高度敏感時期,如選舉或軍演前後,此舉可能引發綠營,批判此為「協力者」或「配合者」的標籤,反而拉高政治風險。然大陸當局樂見台灣網紅赴陸,藉由非官方、非政治性角色建立「融合敘事」,加強「兩岸一家親」、「兩岸和平發展」的形象建構。館長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進民間交流及合作;也有模糊化兩岸政治邊界,某種程度上化解兩岸潛在緊張、對立及衝突關係。

再者,促進台灣社會能夠更客觀且正確認識大陸。從大陸當局角度來說,對於台灣網紅來陸報導,具有澄清台灣民衆對大陸發展認知誤區。大陸認為台灣內部台獨勢力長期在文化、教育領域推行去中國化措施,致使一些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朋友受到誤導,隨著越來越多台灣民眾來到大陸,用親身的所見所聞,突破兩岸交流不對稱之信(訊)息繭房。

例如館長在大陸的六天行程當中,不只一次表達對大陸現代化建設成果的讚嘆,也直面過去對大陸的偏頗認知,返台後更是呼籲台灣民眾親自到大陸旅行體驗。這利於增進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客觀認識,及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知。

透過館長現象凸顯兩岸交流困境,究竟是能否客觀澄清兩岸正常交流或認知作戰、統戰?民進黨質疑網紅恐成為資訊戰工具,但卻是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朋友,主動衝破綠營構築的訊息圍牆,運用各種方式了解大陸、發現「不一樣的大陸」。

館長至陸行是兩岸非傳統政治互動的新型態展現,表面看是單一人物行為,實質反映的是一種網紅政治與台灣社會內部分歧的交織。館長回台後公開宣稱96%台灣民眾是中國人,呼籲賴清德不要用中國稱呼大陸,而是回到憲法及法律的傳統稱呼為大陸、大陸地區。館長現象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產生回力鏢作用,也凸顯台灣社會應如何正確對待區隔,「民間交流」與「在地協力」界線劃分。

 

*本文原刊114/7/3梅花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