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國防戰略 引戰無法應戰(中時)

錯誤國防戰略 引戰無法應戰(中時)

賴清德總統日前發表第四場「團結國家十講」,聚焦於國防議題,然而其所言所指,不僅與事實不符,更揭露了其對國防戰略缺乏系統性思維的深層問題。國防政策是維繫國家安全的基石,總統不應以誤導性言論操弄民意,更不該採錯誤的戰略方向,將2300萬台灣人民引向危險邊緣。

民進黨作為令國軍寒心

民進黨口口聲聲強調「重視軍人」,但實際作為卻讓國軍基層相當寒心。蔡政府完全執政8年,志願役士官兵出現大量申請退伍潮。募兵制實施之後,馬政府時期平均每年退伍為900.5人,蔡、賴政府期間則高達3516.4人,漲幅將近4倍。招募不如預期,退伍人數暴增,直接導致113年的志願役人力編現比只有7成6,創8年新低;戰鬥部隊編現比,更是在8年裡狂跌2成5。

退撫制度改革亦長期懸而未決,軍職人員對未來缺乏信心。連在野黨幫現役軍人調薪,民進黨都要再三反對。如此對待軍人,何來尊重可言?軍人榮譽不只來自「保台」的愛國心,更需來自制度保障與社會尊敬的支撐。諷刺的是,反對幫軍人加薪3萬的賴總統,卻拋出要求航空公司「有空位自動升等商務艙」的倡議。結果,有航空公司主管直言傻眼,這球可能沒人敢接。甚至,華航和長榮企業工會更發表聯合聲明,反對成本轉嫁企業,請政府不要一意孤行。

過去幾年,基層軍官頻頻爆發人力不足、勤務負擔過重、心理壓力沉重等現象,這才是軍心不穩的根源。民進黨不解決這些問題,賴清德的軍人福利改革,竟然還停留在隨口拋出的階段,連具體執行方案都看不到,如何安定軍心?

再者,賴清德聲稱,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預算占GDP比重「不增反減」,只有2%,蔡英文任內將其提升至GDP的2.5%,他本人更將推向3%,但隨即被揭露這些資訊不是事實。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中心(SIPRI)的統計,2008年馬政府任內的軍事支出達GDP的2.33%,為過去20年之最;蔡英文任內最低則僅1.74%。整體來看,蔡政府時期平均僅1.92%,低於馬政府時期的2.02%。賴清德誇稱蔡英文已達2.5%,不僅罔顧事實,也異於政府內部數據。如果以國防部統計的國防預算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重來看,平均而言,馬政府時期為16.92%,蔡賴政府為16.33%,歷年最高值也出現在2009年的19.51%,倒數三低則出現在2023至2025年。

意識形態凌駕國家安全

賴清德的國防戰略實則建立在他個人的意識形態,而非真正的國家安全之上。這種政治立場將本應冷靜務實、強調整體防衛與外交平衡的國防政策,扭曲為挑釁性極高的對立衝突,缺乏對永久和平的追求。這不只無法兼顧區域安全,也難以爭取國際社會的全面支持,這正是「引戰但無法應戰」的最可怕寫照。

賴政府大肆宣傳「強化國防」,實際卻充滿矛盾。目前台灣的國防預算占比,無論從GDP還是總預算,都不如馬政府時期。而對軍人權益的輕視,也導致戰鬥兵力嚴重空虛。對內大搞政治鬥爭,傷害全民社會防衛韌性,對外亦無穩定地緣策略與外交支撐,面對當前台海嚴峻局勢,絲毫無任何戰略層次的應對可言。

賴清德想要塑造一個「重視國防」的形象,實際卻是以不實數據掩蓋事實、以錯誤戰略掩蓋無能。台灣需要的是一套以國家安全為本、以整體防衛為軸心、以外交協調為支撐的戰略系統,而非是建構在剛愎自用、不考慮兩岸和平因素的隨機政策。

當前的國防困境,絕不在於「藍白在野監督」,而在於民進黨長期錯誤的國安觀念與戰略選擇。真正危害國安的,正是這種「用謊言包裝虛假戰略」的三軍統帥與執政團隊。備戰不是引戰,止戰不是求戰。當賴清德不斷想用政治運動來清洗台灣社會的「雜質」,用大罷免和司法來摧毀在野黨和監督力量,造成社會高度衝突對立,陷入不信任內耗,導致全民防衛無法建構。賴清德對內越是堅壁清野,台灣對外就會越虛弱無能,終將讓福爾摩沙走向生靈塗炭、無可挽回的戰爭危機。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703004333-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