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聲案 司法與正義的拷問(杜聖聰)

彭振聲案 司法與正義的拷問(杜聖聰)

作者:杜聖聰(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7月初,一位原本默默無聞的女性,以最決絕的方式告別人世。她的離去,如同投下一顆沉重鉛球,擊中台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掀起層層漣漪。

她,是彭振聲的妻子。彭,曾任台北市副市長,近月來因京華城案遭長期羈押,成為政壇與司法交鋒的焦點。沒有人料到,在承受家中長期照護、輿論壓力與丈夫官司纏身的多重負擔後,彭的妻子會做出無言的抗議。

悲劇發生那日,台北地方法院正預定勘驗彭的偵訊錄影。開庭前,他接到弟弟電話,得知摯愛已離世。當場情緒崩潰,在法庭內嘶喊「我不想活了」、「我是被冤枉的」,檢察官成為他傾瀉痛苦的出口。

消息一出,輿論瞬間沸騰。有人心疼一個家庭的崩解,有人譴責羈押是否過當,更有人質疑民眾黨是否試圖將悲劇政治化。只是,若我們止步於爭辯責任與操作,卻忽視背後盤根錯節的司法制度與人情義理,悲劇恐一再重演。

悲劇的起點,繞不開司法與羈押制度。羈押,理應是保全偵查、避免串證的最後手段,而非預設有罪的懲罰工具。然而,京華城案起訴書長達九百多頁,仍無法清楚回答:是否真有足以羈押的明確金流證據?是否真的無其他替代手段以防串證?這些問題,不僅攸關當事人權益,也直接影響社會對司法的信任度。若檢調單位以羈押作為壓力工具、證據不足卻仍強行推進,終將耗損公信力、動搖法治根基。

這讓人想起北宋名臣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任地方官時審案慎重,反覆查證證據,深知押人取供雖易,卻違法之理;苟且成案雖快,卻傷民之心。這種對「慎刑恤獄」的堅持,千年後依舊發人深省。而我們今日的司法單位,是否仍堅守此初心?若羈押成了預設有罪的工具,那麼誰還能安然相信自己不會在一夕間成為「下一個被壓迫的人」?一個成熟民主社會,必須相信程序公正與證據為王,而非用政治氛圍去左右法庭裡的鐵律。

然而,單靠司法制度自淨,遠遠不夠。另一條失守的防線,是公眾的理性。悲劇發生後,輿論瞬間二極化:有人怒吼政治迫害,有人斥責在野黨消費亡者。媒體與社群網路成為輿論戰場,無數情緒如同子彈四處飛散,卻少有人願意冷靜面對問題本身:證據有沒有?羈押是否合乎比例?制度是否該檢討?

理性,不該是口號。面對爭議,我們需要更多追問:羈押的依據、辦案的程序、輿論的自律、政黨的底線。若無集體思辨,只剩立場對撞,今天的悲劇,明天可能落到任何無權無勢者的頭上。

法要剛,理要冷,但一個社會能不能真正抵擋撕裂,最終靠的還是情。

彭夫人之死,讓人心痛的,不只是司法疑雲,更是她在輿論洪流下無處可逃的孤絕。多年照顧高齡母親,面對丈夫官司纏身,媒體追擊、輿論放大,壓力像鐵索般一圈圈勒住她,最終在一個無人看見的瞬間,崩斷了生命的防線。我們是否還能放下立場,看見人本身的脆弱?是否還能在憤怒與冷嘲之外,留一點點理解與溫度?一個沒有同理心的社會,就算法治再完整、言論再自由,也終將冷如冰原。

彭夫人的離去,是對家庭的毀滅,更是對司法制度與人情義理的一次叩問。法律,必須堅守謹慎與正義;理性,必須支撐公共討論不淪為鬥爭;而情感,必須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該只有刀劍與標籤,還需要善意與憐憫。

 

*本文原刊114/7/5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