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當美國總統川普大張旗鼓展開新一輪全球關稅戰時,國際社會再次見證了川普式世界觀的核心邏輯。他要打破既有規則、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新貿易秩序,讓所有盟國都乖乖入列,各自就定位。關稅只是手段,川普主導的是「再全球化」政治工程。美國企圖重組世界經濟體系,在鬆動WTO規範後,以美國市場為籌碼,逼迫盟友選邊站,並且明確界定由華府畫線的新產業圈裡,誰可以靠近、誰得讓出市場、誰該轉移供應鏈、誰又該割捨中國。
川普認為他可以讓美國再次偉大,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軍事更強或科技更進步,而是因為他吃定了全球民主國家對中國深層不信任,導致這些國家即使不滿美國的單邊強勢,卻無從選擇退路。面對川普,北京奉行低調潛行、等待時機的「韜光養晦2.0」策略,拒絕過早正面對抗,使得川普在全球賽場上沒有真正的制衡者。美國只佔全球貿易總額約十分之一,但憑藉其綜合國力,擁有極大議價空間。各國雖認為美國提出的條件不公平,卻礙於現實風險,不得不接受美方要求。
對台灣而言,這場全球貿易重構之戰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轉折。民進黨政府執政下的台灣,一路強調「守護民主」,以價值為先,選邊站穩美國。然而在川普的眼中,這樣的盟友關係並不構成互惠,而是應該進一步「配合美國戰略重構」:你選邊了,就要付出更多代價。當日本與韓國都懂得利用與北京保持若即若離的策略來爭取與美國談判空間,台灣卻將兩岸關係操作為內部政治的仇恨動員,切斷了自己最有彈性的戰略槓桿。
從戰略角度看,兩岸交流本來可以是台灣與美國博弈的緩衝機制。台灣大可以透過一方面表現對北京有疑慮但低調開放互動,另一方面維持產業、經貿上的基本溝通,讓美方認為台灣是理性的「可控夥伴」。然而,如今政治上過度敵視中國大陸,甚至由官方主動表達對交流的反對與批判,不僅讓台灣陷入被動,更容易變成中美交易的籌碼。
再全球化下的川普對中策略,不是期望盟國與中國對抗到底,而是要求所有盟友適度與中國脫鉤、減少依賴,確保美國在關鍵領域保持主導。川普要的是可以保證美國利益最大化的「安全邊界」,並非全面封鎖中國。在這樣的架構下,川普可以接受日本、韓國與中國保持務實經濟聯繫,只要在核心產業或安全領域不踩紅線即可。那麼,為什麼台灣必須成為唯一仇中高喊者?這不只是外交上的自我孤立,更是給了美國未來轉向的藉口。
尤其台灣目前並未獲得關稅豁免或特殊待遇,反而在多數產業處於未定之局。民進黨政府卻依然不願正面向人民說明與美國之間的不對等關係,甚至不容社會出現任何對美批評的聲音。這種以意識形態框架勒索理性的治理方式,讓民眾陷入在真實挑戰前毫無準備的高風險中。更值得警覺的是,川普重啟對中談判的意願越來越明確。當華府與北京重啟接觸時,台灣若因過度仇中而失去戰略空間,將成為犧牲品中的首位。川普政府的確希望台灣能作為印太鏈條的重要一環,但這是建基於台灣不挑釁、不出事的前提。一旦兩岸緊張升溫,不符合美國對區域穩定的期望,川普團隊就可能以「台灣主動引發衝突」為由,合理化對台支持的縮減。
在川普式邏輯裡,誰對美國有用、誰可以配合才是盟友的核心價值。當世界已經進入川普定義的新秩序,台灣不能還保持「只要親美就能無憂」的幻想。台灣必須正視美國不再以對等互惠的方式與盟友往來,而是以分級制度、要求服從的「圈內治理」邏輯處理關係。川普確實很瘋狂,但是看見瘋狂卻堅持不改變路線,繼續操作意識形態的政治權力遊戲,毀了台灣長期的安全與經濟命脈,豈不是更不理智?
*本文原刊114/7/10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