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前總統蔡英文執政時,民進黨政府與中國大陸未能破冰,前外交官李大維究責藍營政治人物當內鬼,為個人利益私下致電北京勸阻中共接受蔡的論述。這說法漏洞太多。
藍營高層不管前後任、老年或青壯,真如此用功致力兩岸關係者,鳳毛麟角。政治人物優先順序第一位是個人生存,權度自己的下一步永遠是第一要務,而非國計民生。政治人物很少真正用功到去思考經濟、國際的專業與鋩角,遑論懂得兩岸關係的微言大義,認為政治人物都懂兩岸關係,那是業餘者的期待與想像。按照李大維書中所述,不只一位而是幾位藍營人物如此認真用心,現實並不存在。
關鍵還在於,蔡英文就職所提「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1992年兩岸兩會…,尊重這個歷史事實」,陸方認為這樣還不夠,這早就定調,不是2016年5月20日當天藍營告狀北京才有的立場。
因為蔡英文當時的談法不是新意,共產黨早聽過,也曾回應。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民進黨與大陸私下互動,就提出「尊重1992年的歷史事實」的講法,暱稱「沒有九二共識4字的九二共識」,意謂民進黨願意接受九二共識,只是不能用這4個字,期待陸方能把「尊重1992年的歷史事實」解讀為民進黨「心裡要只是嘴巴不能說出來」,類似的語言甚至在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就提出過。陸方當時已拒絕民進黨的拋媚眼,認為核心概念還是要說清楚,民進黨可以不講「九二共識」4個字,那就講明一中原則。民進黨也主張,講「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就有「一中」的意涵,陸方仍不接受,堅持要看到「一中」兩字。
被捲入李大維此番「內鬼」風波的陸方學者周志懷,在2015年總統大選前就曾主張,大陸面對民進黨必須設下比國民黨還高的門檻,否則共產黨是自取其辱。因為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講,大陸感受不一樣,詮釋也會不一樣,他認為民進黨不把話講清楚中共就不會接受。
2016年520當天周志懷對蔡英文談話的回應,現在被媒體解讀為善意,用來對比後來國台辦的轉調,認為陸方官方立場丕變。這樣的分析沒看到周志懷當天的發言強調了蔡英文講話的不足處,他的立場與國台辦事後的強硬論調其實一致。國台辦的「未回答的問卷」在當時是新的語言,但並非當天才冒出的新立場。不能說李大維刻意栽贓藍營,他的內鬼說消息來源是美國情報界,若不瞭解兩岸互動的細節幽微,當然就會輕信美方的外行說法。
蔡英文的「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在2020年就職時也重覆過,後來不講了,在2021年拋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相隸屬」,這時她口中的「中華民國」已經與2016年時說的「中華民國」不一樣了,指的是和中國大陸無關的「中華民國台灣」。這也是今日賴清德立論兩岸關係的法理基礎,蔡英文第二任與新任的賴清德更進一步的是,藉著陸配戶籍/國籍問題,透過行政解釋的手法實際推動「兩國互不隸屬」,賴清德更在就職演說時,藉著「憲法三段論」將原本「一中」的中華民國憲法賦予新的內涵與詮釋,轉型為服務「一中一台」的工具。
蔡英文打下基礎,賴清德著手推動,這是不高喊法理台獨的實際法理台獨,以前民進黨喊說「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不用宣布台獨」,其實是不敢台獨、假台獨;現在賴清德則說真的,但推動的手法不是修法、修憲、訴諸公投,而是創造各式違法的行政解釋藉以鋪陳。
涉及兩岸政治定位、領土範圍等憲政層次的議題,竟然是以低階的行政解釋,行政機關官員說了算,這樣的手段,就算是台獨是榮耀的畢生志業也搞成偷雞摸狗。正逢立法院審大法官提名人選,這議題反對黨該嚴正提問。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