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韌性演習豈是美國的戰爭AR眼鏡?(風傳媒)

城鎮韌性演習豈是美國的戰爭AR眼鏡?(風傳媒)

漢光41號演習進入尾聲,17日是北部地區的城鎮韌性演習,下午1時30分手機國家級警報大響:「敵導彈攻擊台灣北部,儘速避難。」隨後從轉播畫面中看到,包括美方人員在內的視導團,走進了捷運站、區公所、大賣場等場所。今(2025)年的漢光演習,不只為期10天9夜史上最久,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民眾的「臨戰感」尤為強烈。

漢光演習強化民眾「臨戰感」,來自美國推銷的城鎮戰

「臨戰感」來自於漢光演習進入持久作戰、縱深防禦的階段,依據國防部想定,此階段將運用城鎮各種民間資源,牽制假想登陸敵軍,透過軍民合作,達到削弱敵軍戰力之目的,進而等待國際馳援。因此,各式迷彩軍車開上了街頭,憲兵帶著刺針飛彈出現在台北捷運,榴彈砲也直接架設在國小操場。

近年來,伴隨著美方對台灣設定的「不對稱作戰」構想,「巷戰」與「城鎮戰」等名詞,也大幅度出現在華府與台灣的各種政治、媒體話語之中。例如2023年2月,美國海軍雜誌即有文章以「在台灣贏得城鎮戰」(Win the Urban War in Taiwan)為標題,建議美國應向台灣推銷此防禦設想。再往前追溯,美國前防長艾斯培(Mark Esper)2022年率團訪台時,便毫不諱言提出美方對台「不分男女、全民皆兵」的期望。

「城鎮韌性」登上漢光演習的舞台,正是意味著執政黨在國防政策上,接受並認可了美方對台的「城鎮戰」設想。換言之,日後台海一旦爆發戰爭,「城鎮戰」恐怕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我方作戰防禦的最高指導原則。有報導引述知情人士說法,今年漢光演習美國派出的現、退役軍官觀察團高達400人之多,其中包括美軍前太平洋陸軍司令佛林(Charles Flynn)上將;而美國在台協會(AIT)負責居間聯繫,美軍印太司令部為對口的上級單位之一。

「美語老師」大量現身,驗收台海代理人戰爭準備成果

在漢光演習中大量現身的「美語老師」,說好聽一點是來台進行軍事交流;但說穿了,其實是來「驗收」我方在城鎮戰、後備動員,以及不對稱作戰的成果。他們所寫的報告,也代表著給賴清德政府所打的成績單。事實上,早有國軍退將指出,在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後,美國對台建軍用兵直接下的指導棋,即強調台灣要以烏克蘭為學習對象,不僅加強採購非對稱武器之外,還要積極動員民眾備戰;要是台灣不幸失陷,中國得到的只是一個「無完卵的覆巢」。

當總統賴清德、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分別接見美國白宮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外交部長林佳龍、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公開替博明新書《沸騰的護城河》公開站台,這些動作不是為了標榜「台美友好,堅若磐石」的象徵意義而已,而是正式向外界宣告,賴政府已「領旨」,誓將稱職地扮演好美國對抗中國在軍事上的「沸騰護城河」角色。 

在中共武力侵台「狼來了」的聲聲呼喚下,台灣社會對於「巷戰」、「城鎮戰」已感到麻木,也把演習當作演戲,不過就是在冷氣房裡待著半小時不外出罷了。然而,從戰爭烽火漫天的世界來看,「巷戰」與「城鎮戰」絕對不是名詞,而是進行式的動詞。烏克蘭人民的生靈塗炭,以及如今加薩的巴勒斯坦人民,只是為了領取食物等生存物資,竟要冒著以軍隨意開槍的喪命風險,無疑是《魷魚遊戲》的暗黑真實版。他們的現實遭遇和處境,無不替台灣社會親身示範到底何為「巷戰」或「城鎮戰」。

城鎮作戰等於「送死」,台灣夢遊走向遍地焦土戰場?

「演習即作戰」,眾人早已耳熟能詳,防範意識當然是現代社會需要具備的能力。不過漢光演習的性質與內涵產生了微妙變化,人們在配合政府演習之餘,確實需要進一步思考此情此景背後的政治與軍事涵義。美國有意把台灣複製為另一個烏克蘭,不就是要台灣替其對中國大陸打一場代理人戰爭嗎?而「城鎮戰」概念的大行其道,潛台詞無非是美國和我方執政黨都默認,已無能力在境外退卻假想敵,主戰場只能設定在台灣本島,從而要求百工百業人人都得拿起武器作戰。

軍事專家邱世卿指出,美軍做為一支攻勢部隊,近幾十年來參與的戰爭,從沒老老實實防禦過一座城鎮,更不要說幾十座城鎮的防禦經驗。他用「十分魔幻」4個字,來形容大批「美語教師」在漢光演習的出現。其言下之意,便如同另一位曾參與伊拉克戰爭的華裔退役美軍士官所說,在台灣的美軍純粹只是來當國軍的「老師」而已,與協助台灣防衛和作戰完全是兩碼事。親身見證過城鎮戰的他更直言,以台灣的條件,以及軍方展現出來的基礎戰技,「你所看見的真的只是跑龍套的演技,而非貼近真實的城鎮戰鬥」,真正的城鎮戰「簡直就是跟送死沒兩樣」。 

直言之,「送死」就是「城鎮戰」或「城鎮韌性」的白話文解釋。隨著今年度漢光演習的落幕,台灣社會不妨深思,我們真的做好短兵相接、遍地焦土的戰爭準備了嗎?或者說,當和平還有機會時,我們真有必要在政治人物的催眠下,夢遊般地走向城鎮戰嗎?龐大的美國觀察團,或許把台灣的漢光演習,當成他們抗中戰爭的一副AR眼鏡;但對台灣而言,卻是淪作砲灰與否的生死考驗。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