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首當其衝─打高雄和台北談?(蘇嘉宏)

高雄首當其衝─打高雄和台北談?(蘇嘉宏)

作者:蘇嘉宏 (大學教授)

一、局部突襲、以戰逼和的可能性

漢光41號演習同時,持續的中東戰火也正在警示台海,特別是伊朗早前對以色列發射數百枚飛彈與無人機的突襲,揭示了未來戰爭的三大特徵:火力飽和、資訊癱瘓、認知操控。日前媒體報導的一場台北兵推,若以為解放軍攻台之日必是全面環台,或是多點登陸包括秀姑巒溪出海口或花東縱谷等地,不如正視另一種更具心理震撼力的情境──以「局部突襲」佔領高雄市等關鍵港口城市,外援無力或觀望下,逼迫台北不得不坐上談判桌。所以,兩岸關係不會只是軍事問題,而是地方治理、資訊控制與國人心防的總體戰。

二、「打高談北」:高雄市恐成首波標靶?

傳統思維總預設解放軍將從東北部外海等地正面進攻?或是傳說中的「斬首行動」,然而近年來解放軍演訓已轉向「非對稱戰術模擬」──不再是佔領全台,而是奪取戰略港口(如高雄港、台中港、台北港)、癱瘓機場與通訊中樞,再散播假訊號,製造台灣社會內部崩解。而且幾乎是將國家總體資源投入戰爭準備,兩岸對話機制、窗口,都已經不存在實際意義了。

以高雄市為例,擁有全台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具象徵性的三軍官校)、工業區、遠洋漁業與石化交通輸出樞紐,說是進出口貿易導向的「臺灣龍喉」也不為過,若被突襲奪占,不但癱瘓經濟、交通命脈,更可能出現「地方官員或政要真實或疑似全軍投降」、「高雄市府與解放軍簽定和平協議自保停火」等假訊息漫天而來,削弱北部與外島的抵抗意志。屆時,台北即使尚未被攻擊,也可能在政治壓力下被迫進入「投降談判」。

這種作法,就像伊朗突襲以色列時,並非要「徹底摧毀對方政權」,而是透過密集導彈飽和攻擊與無人機攻擊癱瘓系統、引發恐慌、挑戰決策中心的穩定性。

三、台灣的「心理防線」,脆弱得令人擔憂

在國防層面,台灣雖有部分地區部署愛國者飛彈與天弓三型部署,但中低空反無人機防禦極為不足,尤其是都市區與港口周邊無專責防禦體系。更嚴重的是,全台民防系統名存實亡,空襲時避難設施欠缺或虛設、醫療系統的無電力戶外外傷急救演練付諸闕如,豈止是高雄市,所有地方政府幾乎無「平戰轉換預案」,市民更未曾實際演練避難與資訊斷線時的應變機制。

試想:今日深夜,高雄港區遭無人機轟炸、高科和前鎮工業區爆炸聲響起,手機網路瞬間中斷,而LINE群組開始瘋傳「高雄市長已經為保護市民而宣布中立」的真假訊息,我們要靠什麼判斷真假?地方政府是否能在無電無網下持續運作?人民要去哪裡避難?這些都不只是軍事問題,更是資訊與社會心理問題。

四、不能坐等中央,必須率先打造「地方防衛型城市」

高雄市可以儘早廣納眾議訂定《高雄市戰時防衛自治條例》,保障戰時市政自主性、防止境(內)外敵對勢力偽假施行政令接管地方政權,在資訊戰與地緣混合戰時代,城市就是戰場,而心防就是國防。

國人常將防衛目光投向外島與台北中樞,卻忽略了若高雄市陷落,將不只是失去一座城市,更會失去國人對「抗敵到底」的信心。心理防線一旦瓦解,解放軍毋須動用十萬兵力,只需數百無人機與數十條謠言,即可能顛覆我們的民主意志。高雄不能只當後備城市,而必須成為「地方防衛戰略」的標竿。這不只是軍人的責任,更是市長、市議員、社區領袖與每位市民的共同課題。因此,總統一度要向在野黨做出國安簡報,雖說有政治操作疑慮,欠缺互信而告終,但凝聚共識的努力總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市長也可以團結地方政要、社會賢達分享預想狀況,因應越顯迫切的挑戰。

小港、前鎮是高雄的傳統重工業、製造業的重鎮,這個區域的急重症、燒燙傷醫療急救的衛福資源的投入非常重要,市有的公有公共設施(市立醫院)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醫療韌性」的國家任務,而非以自費項目營利目標的醫美為首要,設置市立醫院的行政目的、預算投入都要有社會責任意識,更何況是法律與合約義務!

 

*本文原刊114/7/20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