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棺材不掉淚,光電大躍進可休矣(風傳媒)

見了棺材不掉淚,光電大躍進可休矣(風傳媒)

丹娜絲颱風侵襲吹垮了許多光電設施所帶來的漣漪、甚至是波濤至今未歇,但為台灣的生態與能源計,從蔡政府開始力推至今的「光電大躍進」是該休矣!

中度颱風丹娜絲颱風號稱是120年來第一個在嘉義登陸的颱風,為南部帶來嚴重的災害與破壞,其中又以光電板災難最引人矚目、也引起普遍討論。除了屏東佳冬外海的光電浮台被大浪打壞、漂流散布在海岸的奇景外,還有嘉義布袋新塭的水面型光電板被強風破壞、「殘骸」遍地,光電板被吹落至民宅及車輛成「致命武器」、有學校的屋頂光電板完成3個月就毀於這次颱風。

批評、質疑者是從光電板難耐颱風破壞,到被破壞的光電板造成的廢棄物問題、及對土地與水質的「毒性污染」,甚至還有政商問題等都提出,辯護者則指被破壞的光電板「只是九牛一毛」,占比只有0.4%個百分點,颱風後光電仍可提供全台1-2成多的供電,光電板也不會釋出毒性……。簡單的說,就是雞同鴨講,兩邊毫無交集。

就事論事而言,光電政策的規劃與執行確實是有值得檢討與質疑之處。以辯護者強調的「被破壞的光電板只有0.4%」說法為例,如果以數量而非比例來看,是一次颱風毀壞十多萬片光電板、重量高達數千公噸,如此鉅量豈是一個「比例極低」的說法可混過去?換一個角度看,其實正凸顯光電的問題:只有區區的0.4%,但在民眾眼中看到的卻是巨大的破壞與爛光電板,這是否代表台灣到處鋪設的光電板已是太多、太浮濫了?

當然,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為了達到增加綠電的「政策目標」,政府不斷上調要增加的光電量,無論是陡坡的敏感山坡地、供應飲水的水庫、可供遊憩的灘地、鳥類棲息的溼地、提供糧食的良田、調節氣溫的埤塘、供應海產的魚塭、潟湖,都拿來種電;公共建物更是從學校到政府機關,都必須有「屋頂光電」,類似高速公路休息站則更是直接「砍樹種電」。

在這種光電大躍進式推動下,台灣光電占比仍只有5.2%。官方時常宣揚光電裝置容量已經是核電的N倍,或是說光電在某些時候占供電比超過2成、甚至有近5成上下。

大部份時候這只能視為一種「話術」:拿光電裝置容量跟核電或火電比大小,不僅是外行、甚至根本是欺騙行為,因為光電的「容量因子」只有10-15%左右,即100萬瓩的裝置容量,實際發出的電只有10-15萬瓩,核電與火電的容量因子則在90%左右。

同樣的是綠電都有不穩定的特性,光電可以大太陽的時候很給力的拉高供電,但一旦天氣不佳、陰雨天─誇張的說法是甚至「一片烏雲飄過」時,就直接歸零,太陽下山後當然也要歸零。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把颱風重擊破壞光電事件視為是一次「壓力測試」,可以「用來檢驗台灣的環境條件是否適合大量的太陽能板的設置」,他說這次颱風可以「讓我們對『綠能』是否真的對環境友善,提供了檢視的機會」。 

而很遺憾的是:檢視成果現在出來了,光電顯然未能通過壓力測試。那些為光電辯護者及官方說被破壞的光電板只占0.4%,但卻未思及這次颱風在嘉義登陸讓嘉義光電板被破壞的事件本身,代表的就是光電板對颱風的承受能力。

台灣每年都有颱風,會登陸與肆虐地區不同,如果光電場無法承受一個中度颱風的衝擊,則對遍布全台、中南部更是高密度建設的光電場,就要好好體檢一番,同時未來在擴增時審慎為之。

童子賢說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珍貴,為了避免大量破壞環境與避免嚴重衝擊農業生產,綠能會面臨「設置極限」,確實就是台灣光電擴張的先天限制,但政府單位在規劃與推動政策時,顯然思慮都不及此,完全以「拚業績、增容量」為目標,結果就是到處種電破壞生態環境,這次颱風造成的光電板破壞、及先前高雄大樹光電案對環境的毀壞,都是必須記取的教訓。至於因遍布光電板、在水源區、良田、魚塭都鋪光電板可能的污染,更是讓人擔心;環境部長彭啓明「無污染」的官方說法是難取信社會。 (相關報導: 颱風吹毀14萬片光電板 童子賢指綠能一情況很可怕:應認清台灣自身條件 | 更多文章 )

邱吉爾的名言是「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現在的情況雷同,面對這次颱風對光電板帶來的破壞的事件,從政府到台灣社會,該有的態度應該是實事求是的檢討,而不該是一味為現有政策、作法辯護、甚至粉飾太平;政府的光電與綠電政策、或甚至是整個能源政策,是到了該檢討修正的時候了,切勿「見了棺材不掉淚」,未來只會見到更嚴重的光電災害。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