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少數執政對台灣的啟示(吳統雄)

梅克爾少數執政對台灣的啟示(吳統雄)

作者:吳統雄(台灣民調創始人)

梅克爾是本世紀以科學方法評估最成功的政治家。她的生平與施政經驗,對台灣的發展具有兩大啟示:

第一,她發揚歐洲兩百年來「少數執政」的民主慣例,不僅有效團結國家,更提升了德國在國際上的領導地位。第二,兩德於1990年底統一時,梅克爾已37歲,從小在東德「德共」體制下生活受教育,其姓氏來自蘇聯籍丈夫,是名副其實的「共產政權人民」。「共產政權」是坊間名詞,真正知識名詞是「獨裁政權」,但她不僅未被獨裁思想所同化,反而引領德國締造更廣闊的民主成就。

相較之下,賴清德具備比梅克爾更多國內外的環境優勢,卻選擇與梅克爾背道而馳的路徑,摻雜一個多面互動因子:民族主義。

梅克爾任德國總理共四屆、歷時16年,每任皆為少數政府。初上任時,兩德融合未久,人民生活習慣與制度認同迥異。即使西德政黨政治成熟,左右翼對立依然深刻。但她平等對待兩德人民,並組建德國首個「左右大同盟」政府,奠定國家團結基礎,重塑德國榮光。

反觀台灣,同質性極高(96.2%為單一族群),理應最容易團結,卻被賴清德以「其餘人口」概念製造撕裂,進一步要「打掉雜質」,把異見者栽為「中共同路人」「紅統」。被扣帽者多為民主自由與和平主義者,自然感到忿怒。網路內容分析顯示,近期仇恨值已創下2000年以來最高。

梅克爾出身「德共」利益階級,在外形與背景上更具「親俄」特徵,她是類共青團團員,因俄文競賽得首獎而獲得莫斯科遊學、更結識蘇聯丈夫。她坦承東德是個充滿告密者的社會,但未屈服於恐懼,而是借由體制機會,才能接受高等教育,取得化學博士學位。

如本專欄一再強調,透過數量歷史學可證:只要人民有教育機會、經濟自由化,即會向憲政方向前進。生活在獨裁社會的人民,未必擁護獨裁,反而可能成為民主的推手。

大陸有14億人口,其教育與經濟逐步軌道化,如台灣1970–1980年代的生態。人民一定會繼續往前走。台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唯大陸體量太大,需要過度時間更久,開放爆發出來的成果更大,隱藏的問題也一定更多。唯有台灣負起更多對未來隱憂與解決的實驗責任,才能提供大陸人民更佳的選擇方向。

賴清德卻將大陸簡化為單一敵對群體,主因是他未參與台灣民主化歷程,卻坐享其成果。他對於不同位置、不同功能的人民,如何在從前的政治高壓下、付出犧牲,仍尋求和平溝通,最終創造人類唯一和平進入憲政的努力與心理毫無瞭解。

他口喊「反共」,行為卻充滿「共產式」獨裁渴望:一人做皇帝,別人全奴才,隨便扣帽子,任意大逮捕,同樣的話,他說了算,別人說就要砍頭,意圖恢復從前的恐怖鎮壓。

何以有民眾會追隨其偏頗言論?這就是「人類取用結構」中,永遠存在主流利益群,在台灣的參數是25%,他們無法理性抉擇,只能意識型態認知,其意識型態又基於外在的「極端民族主義」,與內在「心理需求金字塔的控制慾」。

賴清德「抹紅」有效,是因為大陸確實也存在一群有敵意的人,唯「納粹與蘇聯表面相反,實質相同」,那些敵意者正是和賴清德一樣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即使改名叫「強國」,本質還是帝國主義。

二戰之前,為何帝國主義盛行幾千年?因為自然資源不足,人類因為人口擴張,最後往往演變成掠奪戰爭。但是二戰後,科技發展創造新資源,教育發達反而減輕人口負擔,在很多方面,全球各地人類,都已出現心靈成長現象。極端民族主義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我們要盡量發揚善性,抑制惡性。

梅克爾身邊沒有敵意國家嗎?歐洲千年宿怨,每個都可以是敵意國家,加上也夾在美陸競爭的中間。但她有容乃大,求同存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更在國際上再創德國榮光。賴清德則完全追尋毛澤東式以不斷鬥爭手段,想搞成一黨獨大,但打擊的對手也是台灣人民,只是削弱台灣的總體力量。

美陸競爭為全球危機,卻可以是台灣的轉機。台灣地理位置獨特,只要誠意提出互利方案,就能成為打開兩岸絞鏈的關鍵。賴清德本可成為調人或棋手,卻選擇當無尊嚴、可操弄的棋子。

文前提到梅克爾是本世紀最成功的政治家,並非無端腴美,而是有科學可量化指標評估,包括:執政時間長達16年,在西方民主國家中極為罕見。德國經濟成長超過50%,成為歐洲最大經濟體。民意支持度長期維持在60~80%之間,即使在危機時期也未大幅下滑。領導德國度過多重危機:歐債危機、敘利亞難民潮、新冠疫情等,皆展現穩定與理性領導,成為歐盟實質領導人。國際聲望高:曾獲《時代》年度風雲人物、總統自由勳章等多項國際榮譽。而在負面指標上,並無明確證據顯示梅克爾有「重大過失」。

梅克爾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遵守「少數執政的民主慣例」。

賴清德是少數政府,可行的施政模式在先進國家,已經反復演示了千百次,至少建立了四種穩定操作模型,可以給台灣以下明確的啟示。

梅克爾能夠第一次組成「左右大同盟」聯合政府,在總共14位閣員中,就由在野黨占了8位,她的執政黨反而只有6位。也就是她的職能安排,是以國家需要、專業才能為考量,而不是政黨分贓,也所以這些閣員不是基於政治利益,而以專業才能輔佐梅克爾,使她在內政外交上都大放異采。

賴清德這種唯政治考量,以奴才、派系分贓、裙帶關係用人,除了為自己跑場搞大罷免宣傳外,對治理幾乎毫無貢獻。

執政黨與在野黨先推動具共識性關鍵議題,避免焦土抗爭。台灣理論上最具共識的就是「國會改革」與「監察院虛級化」,「國會改革」是民進黨在蔡英文政府之前,長期強調的主張。而以「零預算」方法將「監察院虛級化」,更是後來監察院秘書長李俊俋的創見。

但賴清德主導大罷免的理由,大至「國會改革」,其實不是錯誤,而是貢獻,且是原始正派民進黨發起的貢獻。小至「普發現金」,現在被擴張成禍國殃民,而這是賴清德本人2008年的主張,現在他發言的影片已公開上網。

賴清德的各種宣示並非真誠理念,而是俗稱:腦袋跟著屁股走的奪權,就難以實現。

執政黨尋求與不同的在野黨,在相對較小的議題上分別合作。上次的大法官同意權行使時,執政黨與民眾黨曾經出現過個案契機。但執政黨主動封殺本黨提名人而失敗,成為全球罕例、甚至笑話。

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適當調整政策內容,以納入其他各黨所代表的民意,不僅可避免民意撕裂,也讓執政更加具有公共正當性。德國聯邦議會在制定重大法案時,常以跨黨協商提升透明度並降低反彈。台灣目前卻以大罷免、大逮捕等手段,只求一黨獨大,迴避溝通,反而加劇社會對立。

梅克爾的見識,應與其受科學教育、瞭解數字有關。本專欄也期望賴清德有起碼科學認識,要面對科學數字,賴只有28%選票,若要求團結,就必須包容其他42%的反對選民,以及照顧沒投票30%選民的和平安全與生活福祉。

賴清德1年來實施的高壓大逮捕政策,有的人會恐懼,如張克晉;也有人會覺醒,如館長。有兩位普通人民,因為不滿意大逮捕,作了張牢騷抗議圖,結果兩位竟然也等於沒有理由(在正常民主國家,絕對不可能發生)被收押禁見,是不是一種恐嚇連坐?這兩位出獄後,是會從此變順民?還是會更反彈?意圖獨裁者,完全不理會台灣已經進入憲政初步,想抓就抓的後果嗎?

近年來,很不幸聽到不少反民主的聲音,主因就是表面上,打倒皇帝後,給了相反者做皇帝的機會。而人類取用行為中,存在正反共40%意識型態者,這些人非常容易被煽動,也非常容易做出不理性行爲而不自知。

在歷史長河中,所有先進民主國家,革新之後,全部都發生過復辟反撲。只是各國的成本與恢復時間不同。

這次大罷免的結果如何?不僅是台灣公民素質自我的一次大檢定。也將對大陸人民未來如何向前走,提供具體的實驗參考。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114/7/21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