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罷免黃金周 民主最後試煉(中時)

反罷免黃金周 民主最後試煉(中時)

本周六即將進行罷免投票,朝野進入決戰黃金周,罷團與反惡罷的尖銳互槓,確實讓台灣社會籠罩著仇恨、對立、不安的氛圍,這場有違民主原則的政治行動,到底如何收場,考驗著執政者的能耐,也考驗著台灣人民的智慧。

罷免行動有違民主原則

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口口聲聲談團結、合作,但台灣社會在他主政1年多來,不僅沒有走向更和解的民主對話,反而進一步滑入對立撕裂的深淵。「團結國家十講」表面喊要團結,但實質上就是赤裸裸的政治鬥爭,尤其在全力推動大罷免下,展現出台灣民主化後最劣質的政黨鬥爭,使社會陷入全面的對立狀態。

與蔡英文總統8年執政相比,賴清德的治理風格不但強硬,也更具衝突性。蔡政府時期雖有諸多爭議,但至少仍維持某種溫和姿態,努力避免社會對立情緒全面爆發。衝突只局限在政治上,尚未包含社會、家庭與個人。反觀賴清德,自上任以來,處處杯葛在野黨的決議案,拒絕溝通,只想完全執政,而非是在民主體制裡與制衡力量相容共治,將本應在民主制度中多元共存的聲音,粗暴畫為「中共同路人」的我對你錯二分陣營。

賴清德號稱「團結政府」,卻不僅沒有延續蔡英文至少在語言層次維持的「中道理性」,反而選擇一條全面激化、動員社群仇恨的路線,讓選舉變成政治鬥爭的延伸,讓制度變成削弱對手的武器。

大罷免的發起,就是柯建銘為首,民進黨鷹派操弄下的政治動員,背後目的並非為了汰除不適任立委,而是為了報復性清算在野監督者,全面掃蕩在立法院中能夠質詢、能夠監督的力量。在野立委在立院的強硬問政、緊咬執政弊端,正是執政黨最忌憚的對象。

本應中立的中選會,主委李進勇近期更是再度出手為大罷免護航。從審查尺度放寬,藍綠有別,連行之有年的「告急」、「搶救」文宣標語,都嘗試控管,讓人不禁質疑,這真的是一個獨立機關嗎?李進勇過去就爭議不斷,如今又一次在罷免投票中扮演關鍵角色。

當前的台灣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對立與動員時刻,真正該問的是,這一切的政治衝突與社會撕裂,究竟是為了誰?答案其實非常清楚:是為了賴清德個人擴張權力,是為了民進黨鞏固權位,而絕非為了全民的共同利益。當國家所有的資源,甚至軍事都可以投入這場政治運動,這場罷免行動就不再是民主,而是反民主,不是為人民,而是為民進黨。

台灣此刻的社會氣氛,不僅對立化程度空前,更出現民主化以來極為罕見的仇敵意識。網路社群中充斥著罷免動員對「非我族類」的人身攻擊與謠言抹黑,甚至連支持者也被標籤化與排擠。在這樣的氛圍下,談何團結?又如何能期待有建設性的公共討論與制度性改革?

執政黨喊著團結搞分裂

大罷免為台灣帶來最大的負面影響,更在於社會結構性的撕裂。其所激起的仇恨動員與群體敵意,不僅對台灣內部的民主韌性構成傷害,也對國安與社會整體穩定造成嚴重威脅。這次漢光41號演習證明,在賴政府的戰爭思維下,外部威脅不會降低,內部的恐懼心理更加升高。而一個對內極端對立、對外缺乏團結共識的國家,其整體防衛意志與應變動員能力都堪慮。

罷免本應是人民監督權力者的制度設計,如今卻淪為執政黨打壓異己、鞏固權力的武器。這對台灣民主來說,是一種結構性傷害;對社會整體來說,是動搖安定、破壞信任的災難。執政黨無疑是打著民主反民主,喊著團結搞分裂,讓台灣陷入不可逆的深層國安危機。

面對民進黨鋪天蓋地的攻擊,在野黨這場仗的確是硬仗。無論是街頭的罷免宣傳、網路的輿論操弄,還是行政資源的動用,都看到了「以國家之力,懲罰監督者」的荒謬現實。然而,再強的國家機器,也敵不過民意覺醒。正因為這場仗如此背離民主,才更需要人民勇敢站出來;也正因為這場罷免如此不公義,才更顯得守住民主制衡精神的重要。

7月26日就是人民表態的日子,也是台灣民主興衰的決戰日。在這場如荒謬劇般的對決中,每一張選票還是一樣具有決定台灣民主走向的效力。只是守護民主需要靠多數人民的覺醒,社會安定和諧更要靠人民智慧的抉擇。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720002292-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