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長文(律師)
7月17日台北城鎮韌性演習,賴清德總統與蔣萬安市長之一番言詞往來,實令筆者印象深刻。對於蔣市長「一家人槍口絕不對內」、「杜絕戰爭可能」之言,筆者深表贊同。團結,應是不分朝野、以蒼生為念,而非對內部製造分裂。反觀賴總統將團結窄化為「反共、反併吞、護主權」,乍聽義正詞嚴,細究卻斧鑿斑斑。
一、賴總統一席話,三種矛盾。
先總統蔣公與經國先生之所以「反共」,乃是應對威脅中華文化與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馬列共產主義,以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然時至今日,對岸早非一窮二白的共產鐵幕,其「摸著石頭過河」之經濟社會發展,舉世共睹。賴總統若真「反共產主義」,何不去反古巴與北韓?筆者更是不解,同曾是共產主義國家、如今已改革開放的越南,無數台商前往投資設廠,為何不見賴總統呼籲要「反越」?顯然,賴總統係借用「反共」之歷史符號,將兩岸簡化為敵我對抗。
再者,筆者要問,「反併吞」是否反對任何形式的統一,包含自由民主法治基礎上之「良制一國」?而「護主權」,係守護中華民國含大陸地區之主權,抑或是「台灣獨立」、「互不隸屬」的違憲主張?三口號毋寧係「反中、違憲、謀獨」,口是心非何以團結國人。
二、若反對岸「憲法未實踐」,更應珍惜中華民國「法治」。
退一步言,賴總統「反共」,乃反對北京當局「憲法」尚未完全實踐(如言論自由保障或政黨政治等),或有可議。然應先懸鏡自照,檢視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主法治是否完善?
民進黨政府治下,從剝奪公務員退休金之年金改革、關閉中天新聞台,到驅逐陸配出境;漠視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民意,到2023年行政院以《院臺法長字第1121023848號》函,廢止數十年來認定「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的見解,法安定性無存;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更於今年7月10日的記者會稱「中國人不是中華民國人」。以上皆是對法治國之侵蝕。
反觀賴總統提名之大法官人選詹鎮榮先生,在立法院審查時表示,主張共產主義或武統,皆屬「言論自由」;更言「從憲法的角度,我們不會把大陸地區人民視為外國人」。對照下,執政黨政治操作(如梁文傑人等之戲言),與法學家依憲法之判斷,是非不言自明。
中國歷專制封建,至革命先烈肇建共和,再至台灣地區解嚴及戡亂終止後,似見「法制」走向上善若水「法治」曙光,卻因執政者操弄又黯淡無光,吾人有何底氣批判對岸「法制」?
三、避戰為上,回歸憲法方是正途。
如蔣市長所言,「真正的安全,是杜絕戰爭的可能」。然當前台海情勢,緊張氛圍其因係自蔡英文前總統至賴總統上任以來,民進黨的分裂主張,才是將兩岸推向對抗深淵的始作俑者。不僅迎合外國軍工產業將台灣推向代理人戰爭漩渦,更陷人民於生靈塗炭之險境。
與此同時,高喊「備戰」之窮兵黷武,浪費鉅額公帑採購未必合用之武器,只會升高誤判的風險。何況近年國內軍演意外頻傳,早已損及國人信賴,在百姓眼中恐怕已與演戲無異。
筆者更請賴總統撥冗一讀徐宗懋先生的臉書文章,其中所言:「母親的名叫台灣,父親的名叫中國」,鏗鏘有力。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非無和平共存空間。關鍵在放棄台獨,回歸《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框架」。賴總統宣誓效忠中華民國,就應承擔《憲法增修條文》「國家統一」之義務,引領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法制」邁向「法治」,並以「良制一國」為神聖目標,使四千年之華夏歷史,從人治、法制到法治,再由兩岸共同努力以臻「良制」後,水到渠成完成「國家統一」。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