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能是這波台美關稅談判的試金石(徐文路)

農業可能是這波台美關稅談判的試金石(徐文路)

作者:徐文路(台灣民眾黨政策會資深研究員)

由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全球關稅戰,自四月初以來,波瀾起伏,對各國而言都是長期的折磨,連中經院院長連賢明都感嘆,智庫同仁連睡覺都不安穩。

根據連賢明院長的觀察,台美貿易談判卡在農業協議,而非汽車關稅。設若連院長的判斷為真,明明農業的經濟規模,在GDP佔比中不到2%,為何台灣會如此慎重?

關稅議題對台灣固然是全面性的衝擊,基於全球國際與外交的局面,台灣勢必要有所調整以因應變局。然而,農業議題方面,美方提出的要求與我方最終接受的條件,將是最能體現民進黨是否真的守住台灣自主性的試金石。

長年以來,台灣作為高度外貿導向的經濟體,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不論是當年美國祭出301條款時,或是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或是前幾年想要爭取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乃至於當前的關稅戰,農業往往只有被拿出來犧牲的份。

許多人最喜歡把「台灣農業的GDP佔比不到2%」拿來說嘴,以此証明犧牲農業換取二、三級產業在國際貿易上的便利是值得的。然而如果從就業密度來看就不是如此了。2024年農業就業人口為49.4萬人,占全國總就業人口4.3%。如果把農產加工、農產運銷和賣場人員等領域考慮進來,人數不下60萬。與台積電相比,2024年在台員工約僅8萬人,總資產卻高達7兆1332億元(2025年1月),也就是說,像台積電這樣的高技術密集和高資本密集的產業,必須投入8900萬元,才能創造一個就業機會,單位資產提供的就業貢獻度,遠低農業領域。

這就是為什麼各國都會大力保護農業的原因,它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因此,衡量各產業對台灣社會經濟的角色與貢獻,必須從多元角度進行。這也是為什麼WTO談判時,在原本的製造業和服務貿易業談判時,原本進行算是順利的,一旦進入農業談判卻卡關,2003年的坎昆回合談判、2005年的香港部長級會議、2006年的杜哈回合談判,都始終卡關,終致WTO機制和功能被大幅削弱,貿易全球化受阻,才有之後的區域經貿整合,如從東協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出現。

然而,每一次農業被政府拿到談判桌上犧牲,誰執政誰就要準備受嚴重的政治和社會衝擊。

1986年,美國要求開放洋菸酒進口,高雄美濃一帶長期與菸酒公賣局(現己改為菸酒公司)契作的菸農,以及彰化大村一帶的釀酒葡萄農,經濟和文化的衝擊甚大。當時的學生運動系統「民學聯」發起宣傳,要求政府照顧農民,開啟大學生參與農民運動的起點。

1987年,香吉士進口台灣,激起了長達半年多的一系列農民抗爭和社會運動(1208、316、426)。尤其是1988年520事件,發生了自228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官民衝突,憲警一共逮捕100多人,起訴93人,民進黨當前許多枱面上的人物,學生時期都曾到場聲援,甚至被抓。

2002年,台灣正式加入WTO,農產品面臨全面開放倒數,「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以身犯禁,一年之間在多個地點置放小型爆裂物,「不要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人民」的訴求引發大量的社會同情。

凡此種種,即便撇開黨派脈絡不談,任何一個執政者上台,面對農業談判,豈能不慎?如果還原黨派競爭的邏輯,人們更可以發現,恰恰是1988年的520事件之後,民進黨在農業縣的選舉和執政,才能有所突破。不論是1989年蘇貞昌的屏東縣長,或者是1993年陳唐山的台南縣長,都是例証。

時至今日,我們尤其不能再以傳統「以農立國」、「保境安民」等消極思維來看待農業。

台灣的農業有非常重要的特點。如果從全球的視野來看,傳統農業強國都是溫帶國家,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溫帶國家的平均溫度普遍升高,對溫帶農作物的種植/養殖都提出新的挑戰。如何在暖化條件下推動農業,作為亞熱帶的台灣就有很好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同時,台灣的畜牧業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全球緯度最低的畜牧業。日後東南亞國家因為工業化而導致飲食習慣趨於全球化,台灣的畜牧管理經驗,正可提供豐富的經驗知識。因此,台灣農業還有許多優勢尚待發揮,只是農政單位和行政院必須提升看待農業的眼光。

基於此,這一波關稅戰,台美之間的談判,政府能否守住農業底線,國人都在看。

 

*本文原刊風傳媒,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