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稅率 產業繼續煎熬(杜震華)

暫時稅率 產業繼續煎熬(杜震華)

作者:杜震華(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

千呼萬喚,台美關稅談判結果終於出爐,台灣將被課徵20%的對等關稅,高於日本、韓國的15%。但賴總統第一時間宣稱,這是「暫時性」的稅率,未來會爭取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這讓人民感覺到台美關稅談判似乎是一場難拖棚的歹戲,台灣會讓美國壓榨多少,令人憂心。

我們當然感謝政府和談判團隊的辛勞,但如果到現在,台灣人民還只能知道這些資訊,那麼政府的民調滿意度可能還會下滑。因為同樣進行關稅談判的日本和韓國,在談判結束後,立刻公布了所有的「附加條件」,讓企業可以在「確定」的環境下迅速規畫反應。但我們政府不僅「黑箱」談判,過程密不通風,忘了太陽花學運時是如何批判當時的馬政府的;到原訂8月1日的生效期限時,還只選擇性的公布「暫時稅率」,對於台灣還有簽下哪些附加條件都噤若寒蟬、諱莫如深,民眾和企業都不知道台灣這艘船到底要航向何方?會不會觸礁?要如何調整轉向?若無附加條件,老美憑什麼讓稅率從32%降到20%?政府難道還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外,若20%是暫時性的關稅,還要繼續談到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那麼請問,未來是要「犧牲」哪些產業的哪些權益來換取?是天文數字的投資,讓台積電和半導體「根留美國」?還是讓農工業大門大開,讓台灣汽車業關門大吉、農業打包改成種電?還是其他的重大讓利?

外媒報導,美方熟悉談判人士透露「美方代表正像擠檸檬一樣壓榨台灣」,希望台灣全面開放市場。民眾當然理解,但也希望盡早了解可能受衝擊的產業和程度,以及早應對。但賴總統在8月1日的記者會上只能跳針式地回應:政府會保護「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國人健康」,讓期待進一步資訊的國人失望。與日本及韓國政府的危機處理對照,加上先前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已先升值10%的表態來看,台灣人民何其不幸,在大罷免、大水患的蹂躪後,還要繼續承受關稅不確定的大煎熬。

我對美出口會受對等關稅較大影響的產業,一般認為是傳統產業,而傳產去年對美出口粗估為90億美元,若將關稅由20%降為15%,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只會節省4.5億美元,合台幣約135億元;即使加上農業出口約5億美元,頂多也只能節省4.8億美元,相對有限。若為將傳產的關稅降個5%,而必須進行其他重大讓步,很可能不是划算的事,政府和談判團隊必須想清楚才行。

當然,增加5%的關稅稅率必然會讓傳產和農業對美競爭更加不利,但透過其他各種方案協助,讓這兩大弱勢產業全面性地提高產業競爭力,也許是個很好的機會。政府大可提高具生產性的補貼、大幅強化相關研發機構的研發能量和輔導能力,讓兩大產業不畏懼競爭,甚至可增強到讓政府順勢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逐漸取代美國市場,避免季辛吉那句「作為美國朋友是致命的」魔咒繼續發生。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8/1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