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結果終於出爐,美國宣布對台灣採取的對等關稅稅率為20%。行政院長卓榮泰最初畫下爭取零關稅的底線,和力求對等關稅不高於競爭對手日韓以符合產業期待的第二道防線,雙雙失敗,行政團隊多次赴美「拚到最後一刻」,交出的成績單令人失望,除了讓廠商面臨雙殺困境,更凸顯政府內外溝通皆失靈的窘態。
內外溝通失靈 一路隱瞞
相較於美國4月初對台提出的32%稅率,談判後的對等關稅雖降至20%,但高於日、韓國的15%,行政院固然可自我安慰,認為日、韓在向美大幅妥協之前的第一版稅率是25%,台灣能直接談到20%已經不錯。但對廠商而言,相較於先前大部分產品的零關稅或低關稅,就算美國願把對台對等關稅降至10%,對廠商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更不用說是20%。
而且別忘了,台美談判過程中的籌碼之一是匯率,新台幣也自4月2日對等關稅宣布前的33.088元,至7月29日為29.916元,升幅約11%。換言之,廠商出口成本拉升除了考慮20%的對等關稅,還要加上匯率漲幅,也就是實際成本其實是拉高了近30%而非20%,這即是政府讓廠商面臨雙殺的困境。
以台灣最常比較的日、韓來說,日圓匯價在對等關稅宣布前約為149.67日圓,7月29日收盤價為148.52日圓,期間升值幅度僅0.77%;韓元則是從1472韓元漲至1391韓元,升值幅度大約是5.8%,兩者匯價漲幅都遠遜於新台幣。如果加計關稅成本,等於日本是16%、韓國是21%,台灣廠商可說沒有競爭力可言。
更讓人憂心的是從美國對等關稅4月2日宣布至今,政府對內、對外溝通雙失靈。台美4月11日即首次視訊會議,5月1日展開首輪實體磋商,6月25日再進行第二輪實體磋商,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7月以來更多次領軍赴美進行談判,強調要在維持產業競爭力的前提下,為台灣爭取最大利益。
但是就本次談判的結果而論,行政院先前釋出的種種樂觀風向都似是我方一廂情願,美方並不埋單,當中最大的問題即出在府院對外溝通失靈,撇開農產品和汽車關稅不說,台灣除奉上台積電赴美投資,更犧牲匯率,但不論美國第一波宣布的32%稅率或最新的20%,台灣積極談判的結果並不理想。
再就內部溝通而言,美國提出對等關稅後,國內廠商即哀鴻遍野,行政院雖立即提出930億元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但卻一路不老實,更在特別預算中挾帶1500億元強化國土安全韌性及要挹注台電的1000億元,使得特別預算廣受爭議;對於立法院修正後過關的版本,行政院更是拖到7月30日才決定不覆議但提釋憲,這也讓930億支援方式何時能動用成為未知數。
少政治多經濟 實際紓困
美國對等關稅的衝擊,現在才正是開端,而不是結束。中研院最新公布的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即已不保3,僅有2.93%。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如果對外談判時釐不清重點,對內政策溝通又充滿問題,很難讓人對政府後續與美溝通能力有所期待;更不要說除了關稅,美國政府後續將公布針對半導體進口的232條款。
面對川普的極限施壓,台灣的外貿依存度超過50%,遠高於大陸的2成、日本的1成5和南韓的約4成;而近8年台灣對美出口年增率也遠超中、日、韓,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更已占總出口的28%,足證美國關稅對台灣影響更大。美方對等關稅稅率或者難以操之在我,但政府面對此結果,切勿再掩耳盜鈴,必須確實面對問題,包括更快速通過企業支援方案,帶領台灣廠商透過本次關稅可能造成的全球供應鏈再重整,採取更實際的行動轉型和升級,力求把危機化為契機。
特別是,受到關稅和232條款的影響,台灣企業赴美布局看來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政府應痛思過往內外溝通欠佳的漏洞,少點政治、多點經濟,扮演好整合平台的角色,除了強化後續與美方溝通能力,避免台灣還會面臨更多衝擊,對內更必須在最快的時間提供出口退稅與關稅衝擊緩解基金,同時推動產業升級與建構國際品牌,用實際行動取代口號式的紓困。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801004082-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