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民進黨及公民團體所發動大罷免案,歷經年逾耗費無數行政及社會資源,最終在藍白選民危機意識及中間選民覺醒下,進行集體動員。這印證抗中保台路線並非社會主流,普遍民意六成選票反對標籤政治。這場原本為“立法院”席次之爭的大罷免行動,在賴清德及民進黨黨政、罷團推波助瀾之下,定調為“反共護台”路線,肆意狂打兩岸牌,並將罷免案升高到“國安”層。這場反罷免成功,意謂著對“賴政府”投下不信任投票;也凸顯台灣社會希望兩岸和平發展。
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國家”十講、大罷免過程中,重申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標籤化藍白及主張兩岸交流者為“中共在台協力者”,受統戰及認知作戰影響。尤其更以雜質說試圖污名化藍白聯盟及其政治人物,宣稱只要罷免國民黨“立法委員”濾除雜質,就能純化台灣社會。民進黨企圖以堆疊兩岸仇恨、敵意助攻大罷免行動,反而造成社會分裂、族群衝突、政黨惡鬥及“國家認同”分歧。
伴隨著後大罷免時代來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更趨向激進或溫和、務實呢?若民進黨將罷免失利解讀為對抗式政治操作失效,就可能促使民進黨在兩岸路線與外交戰略,採取更務實溫和策略,以避免兩岸關係激化對立。大罷免後,台灣民間反中情緒降溫,反對抗中的民意居於主流有助於兩岸維持穩定。
首先,“抗中保台”論述及聯美抗中戰略的調整壓力增加。民進黨需要建構更具包容性的表述框架,其兩岸政策路線面臨改弦更張調整壓力,應更務實回應普遍六成民意。若能更加強兩岸交流及合作,盡量減少挑釁性言論,或可恢復部分中間選民的信任,這對未來“總統”大選回歸藍綠大戰時,可達成選票極大化目標。
大罷免失利後,藍白聯盟更能制衡綠激進冒進兩岸政策。藍白取得過半數,將制約綠營躁進“台獨”路線及反制性兩岸政策。藍營執政地方與藍白“立委”可能發揮集體行動,制約綠挑釁、激進且不友善兩岸政策路線。罷免失敗代表抗中保台路線政治操作,其邊際效用遞減。大陸也將評估認知到台灣社會,存在反對激進抗中路線的戰略性支持群體。
其次,大陸對台統戰及兩岸交流政策取向更加堅定。這次大罷免失敗,凸顯藍白及中間選民集體政治動員發揮成效。大陸對台政策立基於兩岸社會本位,強調一代一線(青年世代及基層民眾)。未來將更轉向對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交流及合作,減少刺激對抗政治言辭,改以拉攏吸納為主,藉以產生磁吸效應及示範效果。罷免失利結果,對兩岸關係不會產生明顯而立即重大突破,但卻印證普遍民意希望兩岸大交流、大合作需要,及表達兩岸對話之和平發展願景。
再者,兩岸關係短期內走向和緩機率仍小。這次大罷免對兩岸關係影響,成為觀察台灣內部民意趨向與民進黨政策調整的關鍵指標。若民進黨選擇趨向務實,則有助穩定兩岸關係;反之,若民進黨仍持罷免失敗,源自大陸介入滲透及藍白在地協力者成為同路人、受統戰,反而對陸採取更激烈情緒反彈,就可能再度加劇兩岸敵意螺旋。
然而,兩岸交流氛圍可能持續惡化或延滯,截至目前從黨秘書長林右昌及“立法院”黨團書記長吳思瑤的公開表達,皆是綠營將罷免失利,歸因於大陸統戰滲透及藍白在地協力者助攻。藍白綠在政黨政治上對抗及惡鬥,將加劇綠對兩岸民間交流反制,尤其在教育、宗教、社會及地方城市交流層面。
最後,利於兩岸關係維持穩定。罷免失利可能讓台灣內部的對立與動員熱度下降,尤其是印證抗中保台非台灣社會主流意見,助於兩岸避免陷入更激烈的敵意循環。尤其對大陸而言,若觀察到台灣社會內部對“政治鬥爭式罷免”及對反中路線的反感升高,可能會某種程度緩和對台灣壓制。
唯藍白綠針鋒相對,加劇綠兩岸政策的反制性。特別是綠營及民團推動大罷免大失敗,並未反省,且將罷免失利歸因於大陸統戰滲透及藍白在地協力者助攻,藍白綠若持續針鋒相對,或將加劇綠營對兩岸民間交流進行反制。
總體而論,大罷免失利對兩岸和平交流有所助益。兩岸政黨、社會及城市交流空間擴大,罷免失利代表地方民意不完全與民進黨執政“中央”及賴清德一致,這將增加大陸與台灣地方如藍營或無黨籍主政縣市互動空間,有利推進地方交流策略及促進民間合作。
然即使大罷免失敗促使民進黨內部進行反思,但若其基本立場仍未改變,例如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繼續推動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大陸依然保持硬的更硬、軟的更軟之壓制及懷柔兼施政策工具,仍無法重啟兩岸對話及協商,兩岸實質溝通進展有限。
*本文原刊114/8/3中國評論通訊社,由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