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駿 (政大國發所博士)
美國關稅搞得台灣朝野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賴政府迄今不敢公布與美方談判的實際條件,就要提出巨額特別預算,準備以情勢逼使國會通過,蓋牌蓋布袋,完全玩弄台灣人民,明顯違反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在野黨在經濟政策上幾乎難有著力點,但也集合8縣市首長,「向中央政府建議15項解方,包括持續談判更低稅率、穩定匯率、編列特別預算、普發1萬現金、公開關稅談判內容及交換條件、分散海外市場等,呼籲全體國民當政府後盾,中央與地方攜手協助業者降低關稅衝擊」。請問,有幾項是真正台灣自己能做到且能真有效益的?筆者愚鈍,一項都看不到。有些做得到,但未必有效,如普發1萬元現金。
有專門討論經濟議題的媒體也提出看法:「在產業利益維護上,我方應仿效日本與韓國,在協議中積極爭取特定關鍵產品的輸美『最優惠稅率』待遇。以台灣而言,半導體、載板、先進封裝、資通訊設備與精密機械,皆為國際競爭力核心所在,亦是美國市場極度倚賴的高品質供應來源。這些產品若能在協議中被納入10%甚至更低關稅條件,不僅可有效鞏固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也能減少整體讓利對高技術部門的傷害。此項訴求更應與美方同步建構原產地證明與產業標準認定機制,確保台灣所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不致被誤認為中國轉運產品,而遭誤課高關稅。」
科技產業一直是幾十年來政府重視培植的重點產業。既然「半導體、載板、先進封裝、資通訊設備與精密機械,皆為國際競爭力核心所在,亦是美國市場極度倚賴的高品質供應來源」,這些產品應該是產業縱深大、毛利率高且常常很高的產品,縱使支付較高關稅,別的國家應該未必佔得到台灣的便宜。
美國廠商以較高的關稅拿到這些產品後再加工成他們的成品,再向上調整價格,出口到全世界,他們的客戶(包括台灣人與廠商)應該是比較能夠付得起這些產品價格之人,等於讓全世界比較有錢者吸收了美國的漲價與台灣的關稅。
這些產品極可能是232條款的項目,本就會被美方徵收較高的稅,各國之間競爭力高低是相對比較的結果,別國的同類產品一樣會被徵收這種稅啊!這種產品就讓美國徵稅,別支付其它額外的巨額代價以求降低關稅,划不來。省下鉅額資源用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會產生更大更好的效益,一旦熬過川普時期,顯現的效益可能更大。
生產這些產品的公司可能多偏向中大型企業,與美方客戶關係穩定,不易被替代,如台積電、鴻海、廣達、仁寶……等等及其上下游協力廠商,縱使支付高關稅,應該可與美方客戶商量共同承擔分攤,台灣政府不應為他們操太多心,還要為其支付更多代價爭取10%的關稅。這樣會令台灣的貧富差距更加速擴大,不利整體社會發展。
應該省下寶貴的資源與精力,用於輔導中小企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企業,抓緊產品研發升級,開發中東、中亞、非洲、中南美等地市場,這些工作若方法正確,真緊抓實幹,估計一年就可有初步可見績效。這需要政府做好前鋒的行銷(marketing)與協調(coordinating)工作,地方政府也應成立國際市場處或局。
現在這個局面是台灣向來培養的中大型科技產業回饋台灣社會的最佳時刻,不應繼續對政府敲骨吸髓,存心犧牲他人成就自己,搞得台灣貧富差距繼續惡化,增加社會激化勢能與治理成本。中大型企業應該知道治理完善的台灣才是他們發展的最大基石與支撐,台灣有了良好治理之社會的形象,也是企業走向世界市場的最大助力。
要做到這樣,就要改變台灣向來顧大放小,只看總體指標,不看細部差異與實際需求的邏輯,要換腦子,很困難,但是新機會。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8/4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