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大棒 台灣犯戰略大忌(李翔宙)

美國關稅大棒 台灣犯戰略大忌(李翔宙)

作者:李翔宙(前國安局長、駐丹麥大使)

台灣關稅揭曉!20%高於台灣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日韓等國,這樣的影響後遺症非同一般;川普的關稅貿易戰的基本策略,係透由對外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迫使貿易對象讓步、消除貿易逆差、重振美國製造業,冀圖「搜刮各國的錢,讓美國企業能夠賺滿賺飽」,川普的陰謀無異是將關稅扮演成國家財富重分配的工具,以能將經濟利益從外國轉移至美國本土。

白宮也明確表示,關稅是「美國優先」經濟戰略的重要核心,終極目標是透過保護國內市場,吸引數以兆計的美元投資回流至美國的製造業、科技業和基礎設施領域,這種觀點將貿易視為一場零和遊戲,一方的損失即是另一方的收益,而關稅則是扭轉美國在這場遊戲中不利地位的關鍵武器。

關稅,其實等同進口稅,其中成本將由進口商完全承擔,最終將以更高的商品價格形式「向前轉嫁」給美國國內的企業和消費者,如此一來,也將對美國的經濟增長造成顯著的拖累。關稅提高的基本策略,實施的是全部關稅措施,將導致每個美國家庭的年均收入都形同直接負成長的損失,相對也對民眾生計構成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

2018年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研究報告,美國徵收的關稅,其成本幾乎百分之百地轉嫁給在美國的進口商和消費者,尤其在徵收關稅後,進口商品的到岸價格(未含關稅)幾乎沒有變化,而包含關稅的國內價格則完全反映了關稅的漲幅,這一「完全轉嫁」(complete pass-through),也意味著根本上否定了「外國貿易夥伴正在支付關稅」的核心政治宣傳。經濟負擔並未由外國承擔,而是紮紮實實地落在美國本身經濟內部。換言之,關稅新政,並沒有帶來製造業就業的淨增長,不但增加了美國家庭和企業的負擔,也將拖垮美國實際經濟體。

關稅收入增加,但是所有增多收入,實際卻是由美國國民來支付;川普何嘗不知,關稅對等打的是「七傷拳」!一拳七傷,七者皆自傷,未傷敵先傷身;質言之,商人本色的川普關稅新政,圖謀的是短視近利的眼前幻影,冀求的僅是一逞鎂光燈私慾的假象光環。畢竟,美國經濟實體振興與否,恐都不會在川普總統任內直白顯現。

從貿易依存度來看,美國是完全掌控關稅武器的一方,台灣也無聯合它國共謀抵制的空間,所以只有挨槍的份;重點來了,面對如此政治權謀遠高於經濟實質的貿易對象與局勢發展,隨之起舞妥協讓步,只會愈陷愈深,無謂浪費投資;這也是典型的「以不可能獲得之利,欲去抵消即將到來之害」,戰略決策的大忌;從美國不斷否定退出國際協議、經濟低靡肆意點燃全球貿易戰火,國家實力與全球領導力逐漸衰退之際,既然給了台灣「暫時性關稅」,不如將計就計從長計議,拉長戰線擴延戰場,精算攻心奪氣的戰略規劃,俟機而動,方是亂中取勝的可靠路徑與策略。莫忘古往今來,戰略制勝的核心思維,總在「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本文原刊114/8/3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