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道思維解決以巴衝突(李翔宙)

以人道思維解決以巴衝突(李翔宙)

作者:李翔宙(前國安局長、駐丹麥大使)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源於兩千年前猶太人被羅馬帝國逐出後,流離顛沛的猶太族群即極盡所能,試圖返回耶路撒冷再創輝煌;過程中,與巴勒斯坦臨時政府在迦薩走廊發生的爭端更是無以數計、慘絕人寰;目前巴勒斯坦臨時政府擁有約旦河西岸地區和迦薩走廊兩塊土地,但把首都定為耶路撒冷的主張,是以形成「以巴衝突」的最大根源。

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以色列趁勝佔領約旦河西岸及迦薩地區,以巴衝突儼若地區常態,尤其以色列在美國強勢支持下,頗有滅絕巴勒斯坦種族以除後患的趨勢與現實;然隨著川普政府配合以色列強行各類無情打壓、制裁與政策作為,相對愈益引發國際關注,並聲援巴勒斯坦。

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尤其不忍目睹以巴衝突期間的迦薩人道主義危機,除了更積極前往迦薩走廊向當地難民分發人道援助及聲援外,亦不斷強化組織功能,多方嘗試遏制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以為取代聯合國人道主義組織向來被動消極態度與作為;尤有甚者,近期法、英及加拿大不約而同地正式表態,將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自此,巴勒斯坦「沒有領土的建國之路」燃起熊熊火焰,舉世矚目。

同理反觀台灣,擁有比巴勒斯坦更強且完善的國家主權依據,為什麼獲得不了國際同樣承諾?聯合國組織的背景認同是關鍵,目前巴勒斯坦在193個聯合國會員國當中,已通過獲147個聯合國成員國承認,且已列入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員國,而且聯合國安理會5大常任理事國中,只缺美國的「理性承認」;從政治現實中,這也凸顯了聯合國針對以色列的結構性偏見,無形更鬨抬出以巴衝突更白熱化,頗有世界局勢動盪衝突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

比對巴勒斯坦的國際關係,與台灣現今處境確有頗多相似之處,從中亦可以選擇更多如何謀得改變之道,尤其從承認國家的標準來看,台灣的現況則更具合法性,與發展潛力;筆者派駐丹麥期間,曾成功爭取丹麥國會無異議全力支持民主自由台灣加入世衛大會觀察員身分參與大會,但卻無法以同樣民主自由台灣的立場同步比照巴勒斯坦獲得丹麥「外交等同待遇」,唯一理由即在「沒有聯合國」成員國組織背景;當今太多不利台灣進軍國際社會也多基於此。

過去,長期以來歷任美國總統們,都能在「世界領袖」意識驅使下,透過理性溝通讓利揉合,以世界大局為重,平衡國際局勢穩定;但生意人本色的川普一反常態,完全計利更生亂象的霸陵,凝塑出全球更深危機;此次法、英及加拿大史來特別承認巴勒斯坦國,是從世界戰爭衝突紛亂局勢中以「政治手段解決軍事衝突」的高明策略;畢竟,以亂治亂、以戰止戰的傳統滅絕種族的歧視思維早該消失匿跡於世。

 

*本文原刊114/8/6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