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介正(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80年前,中華民國與美國攜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獲得勝利。80年後的今天,兩國仍然有共享的價值與共同的利益。
抗戰勝利80周年,在歷史記憶日漸模糊、國際現實快速變遷的此刻,不能忘記我們曾經並肩作戰,建立過可供借鏡的深層合作機制,也曾在全球秩序的重塑過程中互為倚重。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更不能被簡化或曲解。
自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中華民國在浴血孤軍奮戰4年之後,直到1941年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兩國才建立起制度性、全面性的戰略合作關係。此後,兩國共同在亞洲戰場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經由軍事、情報、外交三方面的準同盟合作,成為對日抗戰能夠堅持到底、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支柱。
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將中國納入援助對象,提供大量物資,包括飛機、通信設備、彈藥、糧食與醫療用品,部分經由滇緬公路輸入,更多則經由駝峰航線空運至昆明。這條航線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飛行難度極高,戰爭後期平均每日執行逾百架次,無數中美飛行員為此犧牲。
除了物資之外,美軍更直接提供技術與訓練援助。「飛虎隊」由美國志願飛行員組成,協助中國空軍對抗日機,後轉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成為中美聯合作戰的重要象徵。美國海軍情報部門與軍統局合作成立暱稱「稻田海軍」的「中美合作所」,派遣特工深入日軍占領區蒐集情報、執行破壞任務,對削弱敵後日軍補給能力具有實質效果。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進入緬甸作戰,並在印度成立訓練基地,由美軍協助中國軍隊現代化整備,對部隊重建與士兵訓練、提升中國戰區作戰能力貢獻極大。
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與美國羅斯福總統、英國邱吉爾首相在埃及開羅會晤,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明確指出戰後日本應將台灣與澎湖群島歸還中國。這項宣言確立了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的地位,也成為今日我國主權主張的重要法理基礎。
戰後成立聯合國,中華民國為創始會員國之一,並擔任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中華民國之所以能在戰後取得此一地位,並非僥倖,而是來自八年抗戰的堅持與付出,來自與美英並肩作戰的真實歷史。
今日回顧這段歷史,不是為了沉溺過去的光榮,而是為了正確認識當前國際結構中我們的位置。對台灣而言,中華民國作為抗戰主體與戰勝國,曾是重塑亞洲安全秩序的重要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此外,中美在戰時所建立的制度性合作與高度互信,對當前台美安全互動具有啟示。當時的合作並非單向接受,而是基於共識與共擔風險所建立的夥伴關係。對今日的我們而言,更應思考如何在原則與現實之間,爭取有尊嚴的安全保障。
國際社會今日再次面對威權擴張與地緣衝突升溫的挑戰,台美雙邊關係雖然面對關稅、貿易、產業、國防等不同層次的巨大挑戰,但是在「堅守民主陣容」與「維護台海和平」的基本信念與戰略利益上,仍然是具有淵源底蘊、制度保障、互信互利的長遠友盟。
抗戰時期中美合作的「中印緬戰區」、「飛虎隊」,以及冷戰時期的「美國軍事援助顧問團」的隊徽,仍然是今日中華民國駐美國軍事代表團,以及美國在台協會的聯絡事務組與安全合作組所共同沿用的隊徽圖像。
8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知道,歷史記憶是戰略前瞻的一部分,歷史信念是國家自信的來源。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的聯合抗戰,是我們曾經自豪擁有的高度,這段輝煌的歷史,不僅是資產,更是未來的指引。
*本文原刊於114/8/5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