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追殺,才能真正止損─釋放柯文哲是政治理性的最低底線(夏一新)

停止追殺,才能真正止損─釋放柯文哲是政治理性的最低底線(夏一新)

作者:夏一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精神科醫師)

政治風暴未平,司法羈押已成火上加油

在「大罷免」行動慘敗後,民進黨正陷入空前的民意壓力與政治反彈。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在第一時間請辭,試圖扮演政治止血的角色,但這樣的切割並未平息社會怒火。相反地,這樣的辭職更突顯出執政高層試圖以「技術性負責」來轉移焦點,而非真正反省整場罷免行動背後的報復性動員與民意誤判。

此時,柯文哲與多位國民黨相關人士遭到羈押,不但無法轉移焦點,反而讓社會更加認定:這是一場以「打擊異己」為本質的政治清算行動。若執政黨仍繼續透過羈押手段維持政治優勢,只會讓政治危機進一步惡化,社會撕裂更加不可逆。

羈押不是正義,是對司法信任的透支

柯文哲遭羈押以來,輿論高度質疑司法是否失衡:羈押的理由是否充足?是否適用比例原則?是否存在選擇性辦案與審前定罪?這些問題若未解釋清楚,只會導致社會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崩解,形成「司法即政治」的印象。

近期國民黨發動的罷免連署,確實出現重複連署、死亡連署、偽造連署等問題,並已有黨工或地方主委被依偽造文書罪起訴、甚至羈押。包括台北市有70多歲的地方黨部女主委,因行政疏失與涉嫌偽造部分資料而遭收押禁見,這種對基層黨務人員的嚴厲處置,令社會感受到政治寒意。

然而,相對於國民黨遭遇的司法強力偵辦,民進黨在發動針對在野立委的連署過程中,也被媒體與在野黨揭露同樣出現死亡連署、重複連署、甚至偽造連署的情形,卻未見有實質偵辦與羈押。這種「辦藍不辦綠」的對比,深植於人民心中,無論法律細節如何辯解,社會觀感早已認定:司法已失去中立性。

對於上了年紀、經歷過戒嚴時期的人來說,這種單邊執法、政治選擇性的清算行動,帶來了強烈的心理既視感。許多人選擇噤若寒蟬,不敢公開表態,這正是典型的「沉默螺旋」現象:民意並非消失,而是暫時潛伏,並最終在投票行為中爆發。

第一階段大罷免之所以慘敗,正是這種沉默螺旋的直接反饋。民進黨或許沒有意識到,連深綠支持者在內心深處都對報復性罷免與司法過度操作感到不安,因而用選票表達不滿。賴清德政府如果仍執意一路走到黑、硬幹到底,不願承認民意的警訊,最終只會把沉默的力量推向下一次更劇烈的反彈。

高虹安案:司法選擇性與政治追殺的隱喻

新竹市長高虹安在「大罷免」中拿下全國最高票支持、超過十二萬票,象徵基層民意對中央執政與報復性罷免行動的不信任。高虹安先前遭指控論文抄襲,法院判決勝訴還其清白。然而,她對原告提出誣告反制,經過大半年審理後,卻在勝訴隔日即被判處六個月有期徒刑。

這個時間點與政治氛圍,使人難以不懷疑司法與政治的交纏。對比其他刑案或涉及實質貪瀆、貪污、共諜或重罪案件的緩慢審理,高虹安的案件呈現出一種「快轉式」的司法節奏:在她政治能量回升、象徵在野力量被肯定之際,馬上面臨實質刑責威脅。這種「先抹黑、後反制、再反咬」的司法循環,不僅影響個人名譽,更形成寒蟬效應。 

高虹安案與柯文哲羈押、基層黨工高額保釋金相比,共同勾勒出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司法標準隨政治風向擺動,失去一貫性與比例原則,最終只會讓社會更確信,司法已成為政治鬥爭的延伸。

8月1日檢警調大換血:政治整肅的陰影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8月1日起全國檢警調系統出現大規模人事調動。各地警察局長人事案大幅異動,各地新任檢察長同步調整,其中新北與花蓮檢察長的人事尤其引發政治聯想。與此同時,調查局長、副局長及全國各地調查站站長幾乎「全面換血」,這種大換班在人事慣例上極為罕見。

諷刺的是,全國詐騙案件層出不窮、破案率始終低迷,但檢警調的主要精力似乎並非全力打擊詐欺集團,而是在人事布局與政治攻防之間消耗。社會觀感自然懷疑:這波大規模調動,是否為823之前的又一次「整肅異己」?是否意在進一步打壓在野黨人士與基層動員,延續726大罷免失敗後的政治清算節奏?

回顧柯文哲遭北檢長期羈押,卻未查獲任何實質賄款證據;民眾黨及國民黨中央、地方黨部接連被大規模搜索,超過百位黨工職人員被约談,基至收押禁見,均是本次726大罷免失敗的導火索。如今,民眾再度目睹檢警調在敏感時點全面大換血、動作頻頻,自然聯想到賴清德政府正透過司法與人事工具強化威懾、製造寒蟬效應。

一個政府若習慣用司法作為政治武器,遲早會在歷史上被記為「開民主倒車、威嚇百姓、製造寒蟬效應」的政權。

民進黨的良心:王世堅孤身呼籲止戰

在這一片政治清算與肅殺寒風之中,民進黨的「良心」──立法委員王世堅──曾挺身而出,公開呼籲黨中央停止823第二波大罷免行動,尤其在面對美國貿易關税將對台百工百業經濟帶來巨大衝擊之際。他主張賴總统能對在野黨遞出橄欖枝,修補第一次罷免帶來的社會撕裂與心理傷痕,藉此團結全國人民、安定人心, 促進社會和諧。

然而,他的溫和建議非但未獲黨內尊重,反而遭到多名立委與黨內人士群起攻之。黨內輿論甚至以嘲諷、羞辱的語言回應,使得王世堅如同孤鳥,展現了黨內缺乏多元聲音的現實。更令人遺憾的是,身兼總統與黨主席的賴清德,對這位長年民進黨基層精神象徵的立委建言,連最基本的公開尊重都沒有。

古人有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然而,賴清德政府在處理罷免失敗後的政治路線上,顯然無法展現兼聽雅量。王世堅的呼籲是一道難得的善意之光,若執政黨選擇忽視、甚至打壓這種修補社會裂痕的聲音,便等於親手切斷與民意和解的最後一線可能。

結語:從政治清算,回到理性競爭的原點

林右昌的辭職,若缺乏制度性反省與政策路線調整,只是象徵性的「止痛貼布」,無法止住民進黨內部與社會外部的政治流血。卓榮泰、柯建銘與沈伯洋若未能從制度高度檢討自身角色,即使下台,也難掩民進黨核心權力傾向未改的事實。

罷免的災難性失敗、在野人士與黨工的羈押、高虹安案的時間巧合判決、8月1日檢警調大換血,以及王世堅孤立無援的呼籲,都交織成一場嚴重的政治信任危機。

此刻,唯有總統與執政團隊主動降溫、放下鬥爭心態,釋放那些未被定罪卻被剝奪人身自由的政治人物與黨工,才是真正讓台灣回到法治與民主的最低起點。

停止追殺,不是放棄制衡,而是選擇制度的尊嚴與政治的理性。這不只是民進黨的停損策略,更是整個台灣民主是否能繼續前行的關鍵轉捩點。

 

*本文原刊114/8/6風傳媒,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