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民眾黨在第三屆第二次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確定維持「兩年條款」,不分區立委須於明年一月底總辭,由候補人選遞補。這項原本由柯文哲推動的制度,當初意在培養更多政治人才,讓更多專業背景的民眾黨成員有機會進入國會歷練。但時空已非昨日,柯文哲當年提出這項規範時,正處於聲勢如日中天之際,如今政壇格局與民眾黨內部結構已有明顯不同,這條條款的政治意涵與現實影響,也因此變得複雜而敏感。
黃國昌在會中明言,只有柯文哲能決定是否暫緩條款,他本人會嚴格執行,並在明年1月31日卸下立委身分。表面上看,這是對創黨理念的忠誠延續,也是對外展示民眾黨誠信不變的姿態。但在政治現實上,這項安排也形同重組黨內權力,將更多的主導權集中到黨中央,使黃國昌有更大空間布局2026地方選舉與未來的全國政局。
外界對於「兩年條款」的存廢看法不一,當初的背景是要在民眾黨盛勢之下推動人才培養,如今情勢不同,被迫下台的8位現任立委能否在短期內轉戰地方並勝出,充滿疑問,而新補上的8位新人,能否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同等戰力,也令人擔憂。這種「大換血」策略,如果操作不慎,不但可能削弱國會火力,還可能影響民眾黨在監督與政策辯論上的存在感。
黃國昌也表態將投入2026新北市長選舉,這不僅是個人政治生涯的重大轉折,更是民眾黨「向行政權進軍」的戰略宣言。他多次強調,自己要成為新北市長選舉中「最好的選項」,但同時保留在野共推最強人選的空間,避免三腳督局面讓民進黨坐收漁利。這種表態既是展現企圖心,也是向國民黨釋放合作訊號,傳遞「藍白合」在地方層級不可或缺的戰略價值。
藍白合的變數依然存在,國民黨在雙北已有穩固的執政基礎,新北市長侯友宜擁有龐大票倉,國民黨是否願意禮讓,或以縣市交換達成共識,將是未來數月的焦點。對民眾黨而言,新北市是黃國昌的首選戰場,但同時也是藍白之間利益衝突最明顯的地區。如果無法協調出單一人選,不僅2026地方選舉的勝算受損,更可能重演2024總統大選時藍白分裂的教訓,讓2028賴清德連任之路更加順暢。
民眾黨內部對於黃國昌未來角色也有不同聲音,有支持者擔心他卸下立委職務後失去國會平台,號召力與監督力將受影響,甚至有憂慮綠營會對其司法動作加碼。也有人相信,他能以「場邊總教練」身分透過黨中央與媒體平台,繼續發揮戰力,同時培養更多戰將。黃國昌自己則不諱言,民眾黨不能死守立院席次,而是要「開枝散葉」,在地方選舉中建立更多據點,為未來挑戰中央行政權鋪路。
這場關於「兩年條款」與新北市長選戰的雙重布局,實質上是民眾黨在「後柯文哲時代」的一次權力重構。表面上延續了柯文哲的政治遺產,但核心運作已逐漸轉向黃國昌的節奏與思路。柯文哲的精神號召力仍是民眾黨重要資產,然而政治終究現實,政黨要在快速變動的局勢中求存,必須不斷調整戰略平衡。
未來兩年,民眾黨的挑戰不僅在於如何在地方選舉中擴張版圖,更在於能否在藍白合作與自主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如果藍白合成功運作,民眾黨有機會在2026取得關鍵縣市的行政權,並為2028全國大選奠定基礎。反之若陷入內耗與競爭,則可能重蹈分裂覆轍,讓對手輕鬆坐享其成。對黃國昌而言,如何在保護黨的戰力、延續柯文哲的政治資源與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民眾黨的未來走向,也將決定他在台灣政壇上的長期位置。
*本文原刊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