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振盛(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教授)
2025年台灣政壇繼大罷免後最震撼的一件大事,莫過於柯文哲遭台北地檢署求刑28年6個月,併科罰金新台幣5000萬元的案件。這場被稱為「京華城案」的司法風暴,不僅挑戰了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認知,更意外引發一場有關台灣民主未來走向的深刻反思:這不是單一個案的判決問題,而是一場制度與權力的對決。
柯文哲的案件成為一道分水嶺,它清楚顯示出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的三個現實:司法能否中立?政黨是否壟斷?民意還有出路嗎?而答案,或許正藏在藍白聯手的那道光裡。
28年半刑期的震撼彈,暴露了司法比例原則的大崩壞。台灣社會從未見過一位政治人物因圖利罪而被求處如此高額刑期。柯文哲被指控在擔任台北市長期間處理京華城容積案中圖利財團、侵占政治獻金,涉及多項貪污罪名。雖然司法程序尚未定讞,但從求刑之高、羈押時間之長、起訴書鋪天蓋地的攻勢來看,社會輿論已不自覺地被推向一種「先射箭再畫靶」的審判模式。
28年半的刑期,幾乎是殺人重罪的兩倍。這並非在為任何違法行為開脫,而是在提出一個基本疑問:司法處理政治人物的標準是否一致?對比之下,前桃園市長鄭文燦在「桃園航空城弊案」中被爆出收賄千萬、介入土地標案,案情極為嚴重,卻僅被檢方羈押48天後交保在外,且仍保有政壇高度活動力。兩相比較,同樣涉及圖利與貪污,司法處理手法卻有天壤之別,不免令人質疑:是否「顏色」決定辦案強度?這種選擇性司法的現象,讓不少台灣民眾產生疑問:司法,真的還中立嗎?
然而,民進黨的司法布局:為何在此時動手?柯文哲的遭遇,放在整體政治脈絡中來看,其時機與力道都並非偶然。他在2024總統大選中獲得第三高票、成為白色力量的象徵。面對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的壓力,民進黨顯然將柯視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挑戰力量。對柯的起訴,是壓制第三勢力的政治行動,更是司法當作選舉前哨戰的實驗室。
這樣的操作模式,其實早有前例。從2018年韓國瑜崛起,到2020年國民黨內部紛擾,民進黨一再採用「司法操作+媒體風向」雙管齊下的策略,先是塑造敵人「貪污無能」的形象,再藉輿論壓力進行司法封殺。而這次,目標則鎖定了白營的核心人物——柯文哲。許多政治觀察家指出,起訴書內過多主觀判斷語句與情緒用詞、證人翻供、羈押禁見過久等細節,都成為外界認為司法程序遭政治介入的線索。這已不是單一檢察官的法律行為,而是整個體系為了政治清算所展開的制度性「肅清」。當司法變成政治清算的工具,民主的根基也就開始動搖。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時正是藍白合作的歷史契機,也是打破一黨壟斷的關鍵時刻,在這樣的制度壓迫下,台灣的中間選民開始覺醒。人民逐漸意識到,若沒有第三力量的協力,就無法產生有力的制衡與監督,權力終將腐化、民主終將流於形式。這正是多元民主政治孕育熟成的歷史轉機。
盤整在野力量,國民黨雖然歷經多次敗選,但仍保有堅實的地方基礎、資源整合能力與執政經驗。2026的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在雙北、台中、新竹等地的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具備整合白營力量的條件。反觀民眾黨,柯P與白營支持者長期以來代表的是「制度外的呼喚」。他們以實事求是、不走意識形態、不搞鬥爭為主軸,吸引大量年輕族群與理性中間選民。在兩大黨對立僵局下,白營代表一種「第三選擇」。以目前情況而言,藍白合作的可行性強於過往,互補性遠大於矛盾。
在柯案的制度壓迫背景下,白營民眾對「獨立參選」的代價有了現實體驗,也開始尋求策略聯盟的必要性。藍營內部也認知到:光靠自己,無法再獲得過半選票。雙方若能基於反對濫權、守護民主的共同價值,展開「政策合作+選區整合」,將釋出極大能量。
例如2026年地方選舉,雙方可在六都試行策略性禮讓或共同監督機制。若此模式成功複製到2028大選,形成聯合政府與共同政綱,「藍白共治」將從想像成為可能。2028藍白聯合執政不是夢,而是台灣民主的重生。2028年的總統與立委大選,將是台灣民主進入第三階段的轉折點。若藍白兩大反對勢力能以制度理性、民主精神為基礎,共組聯合內閣或聯盟政權,將徹底打破台灣長期以來的「單一黨壟斷治理」模式。
這樣的合作不是妥協,而是戰略。不是依附,而是互補。未來的台灣需要的是一個能制衡、不濫權、尊重制度的政府。民進黨長期執政下的權力結構已逐漸僵化,從黨政不分、媒體控制、到司法疑雲,民眾對綠營的信任感已逐年下降。若藍白兩黨聯手,推出一套兼顧改革、穩定與反貪的政綱,不但可凝聚中間選民,也有機會吸納大量失望的年輕選票。這將不是政治上的勝利,而是制度重建的開始。
柯文哲案讓我們看見一件事:當一位政治人物因挑戰體制而被極刑對待,當司法成為鬥爭工具時,整個社會都應警覺。這不只是針對柯,而是針對所有「不屬於體制」的人。今天是柯,明天也可能是任何一個挑戰權力者。
我們不能再分裂。台灣需要真正的合作,真正的改革,真正的民主。打破恐懼、走出分裂,藍白聯手是民主的必然。藍與白,從來不該是敵人。當制度不再可靠,當選舉不再公平,唯有聯手,才是唯一的出路。
2028,不該只是一次選舉。它應該是一次民主的復興。
*本文原刊114/8/15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