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農產價格波動可以這樣做(李武忠)

穩住農產價格波動可以這樣做(李武忠)

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近來極端氣候帶來的天然災害,不僅對台灣農產品的供需造成相當大的負面衝擊,許多蔬菜(如一把蔥380元,高麗菜每斤近60元)和豬肉的價格高的離譜(毛豬拍賣價每公斤破110元),還影響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少小吃業者撐不下,消費者更是抱怨連連,希望政府能出手穩定菜(豬)價。儘管這波飆漲的菜價和豬肉價格終有回穩的一天,但是隨著極端氣候的常態化,不僅天然災害發生的次數增加,離下一次蔬果和肉品價格飆漲的間距也將大幅縮減,價格回落的時間也會拉長,累積的民怨更大,如何將農產品價格調控在合理的區間,成為農業施政的一大挑戰,畢竟農業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產業,單靠補貼和大內宣無法達標。

農產品供需涉及生產和消費,對生產者而言,辛苦生產的農產品要有一定的利益激勵,才有持續種植的意願;對消費者而言,則希望能隨時買得到也買得起安全美味的農產品;所謂的合理價位,就是要在兩者之間達到動態平衡,既讓消費者滿意,又讓生產者高興。

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係受到供需、季節(如盛產期、淡季)、氣候、市場結構、獨特性、品質、品牌以及人為因素等影響,其中供需更是最核心的因素,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通常會上漲;反之,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則會下跌;為此想要將市場價格波動維持在合理區間,須對這些因素做出有效的調控;具體的措施包括;1.在供給上,若無法確保合理收益,農戶務農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產能就會受損,供給減少,致價格上漲、因此必須建構完備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支持體系,確保農產品供應充足、穩定農戶收入,來確保務農的積極性。2.在需求上,為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應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既能避免賣初級農產品的同質化競爭,還可創造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和就業機會,例如玉米不只是原糧或飼料,初加工後可得玉米澱粉、蛋白粉、玉米鬚茶,深加工後製成胚芽油、果糖等,精加工後可製成維生素C、維生素B1、玉米糖漿等。3.在科技運用上,鑑於近年來乾旱、洪澇等天然災害頻發,導致農業減產,應全面實施「氣候智慧型農業CSA」(是一套能夠同時提高生產力、增強韌性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農業實踐和技術),因地制宜積極研發適合台灣種植具營養、健康、優質、抗逆性能強(高溫、耐旱、抗澇、抗病蟲害等)的品種(系),穩定農產品的產量,透過AI運算將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實現1+1>2的生產力,可增加農作物產量及供應量,中國大陸透過發展「特色」農業(如黑龍江五常稻米,武夷山大紅袍茶,安吉白茶,貴州刺梨汁等等)來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值得借鏡。4.在進口調控上,鑑於適度利用國際資源來補充國內供需缺口,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對於穩定市場價格至關重要,應把握進口農產品的節奏,注意進口時機和規模,才能充分滿足國內多元消費需求,又可避免進口農產品對國內生產的過度衝擊。5.在緊急應對上,鑑於儲備是作為農產品市場調控的重要手段,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加大儲備設施的智慧化和數位化管理;不僅可以應對突發應急事件,調節市場供需,還能夠透過農產品貿易、生產與儲備相結合,穩住農產品市場價格。

極端氣候已經降臨並將成為常態,研究顯示全球溫度平均每增加1度,就會使全球每人每天的糧食生產能力下降120卡路里,相當於目前每日消費量的4.4%,當全球農業產量下降時,消費者會受到損害,因為價格上漲,獲取食物和養家糊口變得更加困難,各國正積極在為下一次氣候衝擊做好準備;台灣處於極端氣候熱區,農民及消費者均深受其害,不積極應對農業更很可能落入「極端天候-減產-價格上漲-縮減消費-產業萎縮」的惡性循環,勢必嚴重影響到台灣的糧食安全和民眾的營養健康。「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不應只是口號,今世政治是人民賦權,賴政府不想被趕下台,應該參考上述意見並加以落實,才能將農產品價格控制在合理區間,讓農民和民眾過上安穩的日子!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114/8/25銳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