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近年來,隨著美中對抗升溫,台灣有不少人,特別是那些堅定的台派人士,經常在政論節目與網路輿論中發表「寧為美國犬,不為中國人」的言論。
這句話對支持者而言,它代表對中共的不信任與對自由陣營的選擇;對反對者而言,它象徵著對國族情感的背棄與被外國利用的屈辱。
但如果仔細分析,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台灣在國際權力夾縫中的現實困境,以及兩套價值體系的衝突。
把一個國家與一種身份對立起來,本身就帶有情感陷阱。「美國犬」是侮辱性詞彙,暗示被支配、喪失尊嚴;「中國人」則被包裝成文化與血緣的歸屬。但對台灣而言,「中國人」一詞在政治現實中往往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這與單純的文化認同並不相同。只是在民進黨不斷「去中化」的操作之下,許多台派甚至已經斬斷了那一份文化與血緣的連結。
因此,當有人說「不為中國人」時,除了是在拒絕中共體制,更多是在否認中華文化血脈;當有人用「美國犬」指責時,則是在批評台灣對美國安全依賴的程度過高,任憑美國予取予求。
在地緣政治中,「依附」是弱國的常態。台灣若完全脫離美國保護傘,面臨的是中共軍事壓力與經濟脅迫;若完全倒向美國,又可能淪為棋子,被迫承擔衝突的第一線風險。所謂「寧為美國犬」的說法,實質是權衡:與美國結盟雖有屈辱與風險,但相較於被中共吞併後失去民主制度,許多人認為前者更能保全生活方式。只是這其中最大的盲點就是,台灣難道只有選擇「與對抗中國」的這一條路嗎?
此爭論的核心,其實是價值觀選擇和種族認同的問題。美國陣營代表的是多黨制、言論自由、司法獨立(儘管有缺陷);中共體系則強調黨的絕對領導與高度集中權力。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做美國的盟友」意味著維持現有制度,而「做中國人」若等同於接受中共統治,就不僅是國籍的變化,更是整套生活方式的翻轉。
這句話的兩邊,無論是喊出它的人,還是痛罵它的人,其實都容易落入簡化的二元對立。它忽略了台灣人可能想同時維護文化傳承與民主制度,也忽略了在外交策略上有更多彈性空間。過度的標籤化,只會讓公共討論陷入情緒泥淖,降低對政策選擇的理性思考。
「寧為美國犬,不為中國人」不只是一個政治口號,它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焦慮縮影,弱勢地緣單位如何在兩大霸權之間求生。真正的關鍵,不在於是「美國」還是「中國」,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在現實依附下保有自主意志,努力強大自己,不成為任何一方的傀儡或棋子,在兩大強國之間,保持等距,確保下一代仍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
*本文原刊114/08/30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