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加劇 GDP上修不是喜訊(中時)

失衡加劇 GDP上修不是喜訊(中時)

主計總處日前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將今年經濟成長(實質GDP成長率)預測調升至4.45%,這個上修幅度歷來少有,不久前政府還在為能否保3擔心,這下子不用擔心了,若主計總處沒估錯,今年還可以保4。

兩大產業占出口7成

這次的GDP比5月大幅上修了5050億,因此將今年經濟成長率由3.10%推升至4.45%,上修金額如果人人有份,那麼每人可拿到2.2萬元,然而這只是算術上的平均,現實社會沒有人會跟你平均,而是依照各業盈虧來分配,從近年台灣產業發展兩極可知,此次GDP上修不可能澤及所有人,沒什麼可高興的。

事實上,今年經濟成長之所以比預期好很多,主要來自半導體業及資通業,前7個月這兩大產業出口成長率高達43%,這是空前的,一方面來自對等關稅的備貨需求,二方面則是來自AI應用的擴大。十多年來台灣出口早已集中於這兩大產業,但集中到什麼程度?多數人可能不知道。

這兩大產業占總出口40%嗎?不,這是10年前的事了;50%嗎?不,這是3年前的事了;60%嗎?不,這是1年前的事了,今年以來已升至72%。什麼!兩個產業就占7成?沒錯,這個結構如此奇怪,使得總出口的成長已看不出多數產業的處境。

依出口產品概分為24類,今年前7個月總出口成長28.3%,表現不錯,但這全數來自於電子零組件(半導體)及資通的貢獻,有11類處於衰退,如果與2022年同期相比,除電子及資通,22類皆衰退,多數類別還衰退2、3成,傳統產業處境之困難於此可知,千萬不要以為和去年比較有些許回升就情況不錯,這是低基期的錯覺。

由此可知,主計總處此次上修經濟成長,非但不代表台灣經濟已好轉,相反的,絕大多數產業處境依舊辛苦,且比3年前更辛苦,莫以為占出口7成的電子、資通表現好就代表景氣大好,其實他們僱用的人數只占台灣總就業人口1161萬人的7.5%,逾9成就業者無法分享他們成長的果實,出口表現與就業市場的貢獻,有天壤之別。

這樣向電子、資通傾斜的發展,已使得所有總體指標與國人的距離愈來愈遠,當政府說出口大好,多數產業無感,當政府說薪資成長創新高,多數上班族會覺得荒唐,當政府估明年每人GDP升破4萬美元,已被人當成笑話。台灣實況已無法從總體、平均看出端倪,意思是在一個極度不均的社會裡,經濟成長已失去原有測度國民幸福的意義了。隨著薪資分布統計的建立,我們知道平均薪資之所以成長,係極端高薪者的貢獻,和一般人無關,實際上愈來愈多人處於「工作貧窮」,他們分享不到經濟成長果實。

7成上班族工作貧窮

依主計處於2009年試編,有61.6%的上班族領不到平均薪資,今年上半年已升至69.8%,十多年來落在平均薪資以下的人數增加之快,令人震驚,如此發展下去,工作貧窮日多,民怨沸騰,不日將至,經濟問題遲早會變成社會問題,如今GDP上修,每人GDP逾4萬美元,表面看似成長,惟究其內涵則是不均衡的加劇,看似喜訊,實則為警訊,政府千萬別解讀錯誤。

工作貧窮可以靠景氣擴張來解決嗎?沒辦法,自2009年以來台灣歷經3次景氣循環,繁榮也好,衰退也罷,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數直線上升,不論是按月發布的「未達平均月薪」人數占比,或按年發布的「未達平均年薪」人數占比都已接近7成,這說明工作貧窮不是景氣循環所能改善的,必須從結構調整。

行政院於去年底提出「均衡台灣」,並通過六大區域旗艦計畫,以「增就業」、「提薪資」、「繁地方」為三大目標,這算是走對了第一步,惟從近期產業、薪資、所得等分配面統計看來,不均衡非僅沒有改善,反而加劇。我們認為,均衡台灣這項計畫當是未來內閣最重要、最前瞻的施政方針,自應重新加以檢視及補充,若因應得宜,台灣將有機會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如若不然,則可能邁入永無止境的停滯期,就業與薪資應該是均衡台灣的核心,盼新內閣深思之。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830002441-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