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台灣版「麗星郵輪」時機來臨(杜震華)

發展台灣版「麗星郵輪」時機來臨(杜震華)

作者:杜震華(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

台灣高度依賴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美國的嚴厲「掏空」;過去產業結構嚴重不均衡發展的風險,現在完全顯現,也讓國人極度不安。這顯示,產業的多元化和高值化已是片刻不能延宕的當務之急。

上個月,越南下龍灣一艘郵輪因暴風雨翻覆造成數十人傷亡,引發國人關注。下龍灣風光酷似桂林,是素負盛名的旅遊勝地;然而,國人可能不知,下龍灣的郵輪事業正在快速發展,每天傍晚從下龍市出港、停泊在海灣娛樂過夜,隔天上鐘乳溶洞探訪,創造出「郵輪經濟」的規模,概估每天在十艘、2,000人次以上,船票日收大約千萬元新台幣,年收入在35億元以上。

就在船難前,媒體報導了台灣郵輪旅客的數據亮眼,預估今年將達112萬人,超越疫情前的105萬人。台灣亮眼的數據,來自國際郵輪旅客需求恢復、大型郵輪公司重啟基隆為營運母港,以及政府推動台灣為國際郵輪中繼站的成果,也讓台灣在亞洲成為僅次於中國大陸的第二大市場,罕見地超越了日本和韓國。

然而令人納悶的是,在國人熱衷郵輪旅遊,且台灣郵輪市場潛力十足之下,卻看不到任何一家往來於台灣和他國間的郵輪,是屬於台灣人擁有的船隊;所有郵輪都屬於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北方」國家的郵輪,唯一一家非北方國家的「麗星郵輪」,卻來自於發展程度仍低於我國的馬來西亞,實在是難以解釋。

台灣沒有本土的郵輪事業,一般認為原因如下:一、市場規模和消費人口不大;二、地理上缺乏區域轉運港口;三、本土資本和相關產業鏈不足;四、政府政策和投資誘因不足;五、一般民眾對郵輪接受度不足。這些原因過去或許可能成立,但今天都已不存在。而且,都難以解釋馬來西亞「麗星郵輪」為何可以在32年前就成立,並快速成為在台灣極受歡迎的郵輪。目前,其「探索星號」甚至以基隆為其母港,往來於日本、韓國。該公司是1993年馬來西亞富商林梧桐以1.6億美元買下瑞典業者手中的兩艘新郵輪後開始的事業。發展擴張之後,增加了後來的「星夢郵輪」,航線囊括新、馬、泰、日、中等國,擁有兩艘20萬噸級的超級巨輪,載客量皆為5,000人。

台灣去年搭乘郵輪的人次已經來到80萬人,居亞洲第二,市場絕對不小,也才能營造出母港地位。而且在郵輪市場,經常是「供給產生需求」;供給量愈大需求量就跟著變大,因郵輪供給增加後,許多需求就會被廣告或口語帶動產生。若郵輪以華語為主、其他服務水準不變,絕對可以在台灣郵輪市場搶下一席之地。

台灣四面環海,除本身就有基隆、台中、安平、高雄、蘇澳等海港外,又有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就算沒有國際航線,單單是穿梭各港口間和來回離島的行程,就可以支撐一些中小型郵輪的業務;若再加上日、韓、星、港、菲等鄰國的行程,更可吸引到有意短程出國,不喜歡煎熬式飛航旅程的旅客。特別是郵輪上搭配的豐富娛樂節目和各種美食及遊戲,經常是吸引旅客進行休閒的關鍵重點。不敢承擔巨大競爭風險的業者,可以規劃從離島或本島各港間行程的郵輪開始,逐步切入這個相對新穎的服務行業。

郵輪產業可以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如港口營運、補給和維修、保險、導遊交通、報關和海關、餐飲和零售、藝文表演、文化展覽和博物館等,經濟關聯效果顯著,值得大力推動。由本土業者提供,更可成為國人重要的休閒活動。若越南能擁有蓬勃的郵輪活動,台灣當然也可以從中小型郵輪發展到大型郵輪。過去相關方案多是吸引郵輪進駐台灣,目前已到了培植本土郵輪的時刻,值得交通部擬定方案努力推動。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8/31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