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準備好了嗎?軍費3.32%背後的財政現實(謝毅弘)

台灣準備好了嗎?軍費3.32%背後的財政現實(謝毅弘)

作者:謝毅弘(台灣民眾黨政策會研究員)

行政院宣布2026年起台灣將軍費提高至GDP的3.32%,​國防經費將突破 9,495 億新台幣。乍看之下與波蘭、希臘、​波羅的海三小國等面臨邊境防衛壓力的國家相當,​展現台灣在中國軍事壓力下「自我強化防衛」的決心。

然而,​若進一步檢視數據與財政結構,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調整雖能增強嚇阻力,卻也使台灣的財政永續問題浮上檯面。

​政府軍費財政負擔正逼近以色列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事支出資料顯示,​2024年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希臘等國軍費皆超過GDP的3%。​這些國家因面臨俄羅斯或土耳其的威脅,高軍費占比屬必然選擇。​但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租稅負擔率普遍高達30~40%,​因此軍費雖高,卻僅佔政府總支出6~8%,​其它社會支出仍有一定的餘裕。

​以色列則是另一個極端案例,軍費達GDP的8.8%,​軍費佔政府總支出近20%,​這代表以色列社會必須長期承擔沉重軍費,​換取存亡之間的安全籌碼。

台灣若將軍費提高至GDP的3.32%​,實際財政負擔將遠高於波羅的海三小國或希臘。​因為台灣長期維持低稅負,政府財政規模偏小,​軍費佔政府支出的比重將從2024年的12%一舉逼近到約20%​。換言之,在財政負擔上,台灣將更接近以色列。

台灣的財政基礎遠低於OECD國家

​台灣目前的租稅負擔率僅約14.7%,​遠低於OECD平均值34%。這意味著:

​政府財政規模過小:就算軍費提升,也難依靠稅收平衡支出結構。

​社會支出將被排擠:若軍費佔政府支出提高至20%,教育、醫療、​基礎建設必然被排擠。

​永續性不足:台灣長期稅收結構偏低,僅靠舉債或挪用預算,​難以支撐長期高軍費。若不推動稅制改革,提高租稅負擔率,​軍費上升恐淪為財政黑洞。

​與鄰近的南韓比較,差距更為明顯。南韓軍費佔GDP的2.56%​,在政府支出中佔11.3%,與2024年的台灣相近。​但南韓的租稅負擔率高達29%,因此能在應付北韓威脅的同時,​仍維持對社會與產業的投資。反觀台灣,若稅制不改革,​未來可能陷入「只能養軍隊,養不起國家」的困境。

國防升級,財政也必須同步改革

​目前賴清德政府的軍事投資政策,尚未提出完整的財源配套。​可以預期,若缺乏新財源,將迫使政府削減社福與公共投資,​削弱長期競爭力。若選擇依賴舉債,則會將成本轉嫁給下一代,​加劇財政風險。

台灣的戰略處境確實與以色列較為相似,但以色列有29.8%​的租稅負擔率與美軍大力援助支撐,而台灣的財政能力、​國際支持程度都遠不及以色列。​若台灣要在2026年真正承擔軍費3.32%的壓力,​甚至邁向賴清德「2030年前,台灣國防預算要達到GDP5%」​的宣示水準,關鍵不僅在於軍事上的準備,更在於財政結構的改革。

​台灣的戰略處境面臨的問題不是「增加軍費到GDP幾%」,而是「​政府是否願意為國防承擔稅制改革的代價」。​

本次行政院雖然有參考「北約標準」,納入「官兵退休給付」、「​海巡支出」,但扣除上述兩筆1,359億元後,​仍高於總預算中的社會福利支出。唯有提升軍費與財政改革並行,​國防投資才可能成為永續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社會與經濟的極度沉重負擔。

 

*本文原刊登風傳媒,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