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上周拍板決定要「開大水龍頭」,新青安的房貸可排除《銀行法》72-2條不動產放款上限,可望加速去化新青安房貸、增加房市動能。
這個政策既是行政院再次任意、無品的干預金融、影響金融監理與穩定,又顯示行政院政策的混亂與不知所以。
日前行政院長卓榮泰在一個金融業的活動場合上,公開提到近期的房貸之亂時說,希望行庫「水龍頭要開大一點」,接著金管會在9月1日召集行庫討論,9月4日行政院就拍板,新青安排除《銀行法》72-2條不動產放款上限。依照相關業者的預估,已核准但尚未撥款的新青安額度1,200億元可望快速釋放出來,同時到明年中新青安屆滿退場時,又可再增加500億至700億元量能。
銀行法中特別對不動產放款訂定上限(不得遠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的30%),是有其道理與必要。一來是避免銀行的放款過份集中,無論是對個別產業或個別企業的過度集中,都會讓銀行風險增加,訂定不動產放款上限就是要銀行分散來自產業的風險。
二來,從歷史上看,「古今中外」房地產向來容易出現大漲大跌、泡沫化的現象,幾乎沒有一個經濟體不曾受害於房市泡沫。如果不先對房地產貸款設限,在房地產飆漲時,萬眾看好、甚至不認為房價會有下跌的一天,銀行也樂於衝刺房貸。一旦房市反轉、斷頭戶盡出,銀行就是滿手呆帳。當年台灣的本土金融風暴就是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房市泡沫,台灣花了好幾年才消化那些不良資產,日本的泡沫經濟更不在話下。
因此,行政院因近來眾多購屋者更難拿到房貸的「房貸之亂」,而決定新青安房貸排除在不動產放款上限的計算之列,明顯就是干預金融秩序、影響金融穩定。因為購屋者會較難取得貸款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動產放款已在超過26%高水位,雖然法令規定的上限是30%,但銀行在28%左右就會自我警戒,在資金部位有限情況下,微信條件會變嚴、甚至連給予的利率與費用都可能較差,今年首季的平均房貸成數降到71.8%、是近20季成數最低的一季,就可看出市場的調整與變化。
因此,現階段房貸更難取得實屬正常、甚至就是市場機制與法令限制原本的用意。結果卻被行政院的干預破壞。如果用「違法亂紀」這個罪名來看,行政院此舉雖然未必就是「違法」,因為法令中確定有授權主管機關核准可把特別的自購房貸排除在外,但卻肯定是「亂紀」─嚴重的擾亂金融監理紀律。
青年優惠房貸政策其實從2010年開始就有,以政府之力協助青年購屋,從政策出發點與目的上是無可厚非,但風險因素仍不能忽視,過於寬鬆的條件,無論對銀行或對貸款購屋者而言,都會帶來更高的風險。此政策行之多年、爭議與問題都不大。
但從112年 8月,賴清德在競選總統時提出新青安方案,提供延長年限、寬限期與利息補貼等優惠之後,各種問題與紛擾即接踵而來。這次行政院的「開大水龍頭」、把新青安排除在不動產放款上限的計算之外,只是再添一爭議罷了,而且,這些爭議都增加了將來的風險─無論是對銀行或是對購屋者都是如此。
如果以整體不動產政策來看,賴政府的作法也是矛盾、衝突。從央行一波又一波的打房政策(不動產信用管制)、到內政部的「健全房市政策」、再到中央到地方爭建社會住宅,可以很確定政策是要壓抑房價、不讓房價一直上漲,希望讓一般民眾、年輕人買得起房子、購屋負擔也能減輕。但問題是政府在打壓房價的同時,卻也時常端出可炒熱房市、助長房價上漲的政策。新青安、「開大水龍頭」等就是這種政策,看看建商如何歡喜、肯定這項政策,甚至還要求再放寬, 就知道那些人受惠了。
開始,到2023年已經進入末升段,但接著因新青安政策為房市添柴火;近來房市又走低,卓榮泰「開大水龍頭」政策也同時讓建商受惠、房價得到支撐─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已經達13-15倍、居全球前幾名,房價能夠繼續堅挺,除了建商受惠外,對青年與購屋者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賴政府的對房市「開大水龍頭」,顯然也有「獻媚」建商的成份在內。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