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工作在轉化中透露的訊息(李華球)

大陸對台工作在轉化中透露的訊息(李華球)

作者:李華球(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研究員)

在四川舉行的第七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8月28日剛結束。我參與了這次論壇,做了主題發言,也參與了小組討論,同時也參加了參訪活動,提出以下一些觀察的焦點,供做參考。

一,在我提交的論文裡,我提出兩岸關係的問題,都不只是台獨與制獨的問題而已。最重要的是,中共在以大事小戰略中,展開大心胸,大格局,理解民進黨以台獨做為選舉時的誘引,導引選民投票支持民進黨,以贏得選舉,拿到執政權,再進而藉台獨穩住基本盤,壯大執政聲勢,用以對抗中共,打擊在野黨,有利長期執政。

然而,民進黨卻未能領略中共有別於過去全面制獨抑獨的轉化:制獨中以宏觀全面態度,積極面對民進黨的用台獨為選舉工具,以台獨為執政口號,卻不敢真正走上法理台獨的事實台獨之路,亦即以台獨為意識形態之宣傳工具,卻未敢以台獨為建國之法理事實過程。

而民進黨以小事大,應該深體台獨大約僅能獲得四成左右的只說不做的意識形態之支撐,但能否長期持續靠此贏得執政並對抗中共,其實民進黨清楚而知其冷暖,亦知道獨中有變,變中獨挫,來日難料的問題,已在消變與弱化中見諸於726與823的大罷免大失敗兩次中顯露痕跡,面露敗象的載沉載浮之相,已不難想見其中的危機四伏與崩盤態勢,恐怕以小博大的戰略錯誤,已經難以支撐其抗中保台之策,能夠持續贏得選舉,長期執政,長期抗中。

綜述,轉化中的大陸對台政策,民進黨似乎還未能即時發現,依然在過去的制獨與台獨中打轉,先機已逝,依然故我,何如以獨抗中,贏得選舉。

順上所論,即知,兩岸關係演變迄今,已非台獨與制獨的對抗而已,是以,此時彼此交流互動,尋求適合自己也適合彼此的良性互動之道,先朝理解,次求了解,再談融合,用以解開兩岸本位主義的堅持,待氛圍轉好,需求互惠,水乳相容之時,先融合觀念,次相迎堅持,再議融合方式,始得各自天地,最後交由兩岸人民決定。

二,我上述有些敏感的提議,原本以為承辦方會覺得無法接受,而頭痛不已。然而我到會之後,向承辦方表示不好意思,我的提議會不會過於敏感而超越紅線,為難他們了。

我懷着忐忑與不安的心情,準備向他們道歉,並說明我的用意,沒想到,他們說:「我們想聽聽不同聲音,從不同角度來思索探討兩岸卡關所在,也許可以找到幽徑或出路,轉化兩岸困境,改善嚴峻複雜的兩岸瓶頸,或得以跳脫捆繩,解開綁索,求得自己的需求,也能彼此未必很滿意,卻還能給予機會,緩化堅持,理出路徑,得以進入談判商議之桌,有融合契機可期。」

聽聞上述大開大闔的高論,我的心都快被融化了。這是我奔走兩岸之間,二十多年來,感到最溫馨,最舒服的論調,未來如何,還待努力,結果卻是可期的。願天佑兩岸,還人民一個想要的安全與穩定的環境,許人民一方生活無虞,安居樂業的想望,這就是兩岸關係,最需要達成的目標,值得期待和憧憬。

三,一天的主題發言和分組討論,以及一天的參訪,我深深覺得此次會議和活動,學者專家言論較為各自堅持和態度嚴肅;而有些官方代表的言論,反而較有彈性和議論空間,這是我參與兩岸會議或活動以來,聽到看到官方較雲淡風輕的靜聽學者專家的言論,看見官方較有包容理解的心情,容許一些較敏感的聲音,有發言的機會,會議結束迄今十餘天,仍覺舒暢寬心,有感兩岸應該有和平融合的契機,沒有戰爭的壓力,有在一起的氛圍,有包容理解的大願,許人民自己的天地,這應該才是兩岸必須探討解決的有意義,切實際,允宜務實去做的聰明智慧之緣與願的融合結合之妙。

最後,我要呼籲民進黨,面對大陸在第七屆天府論壇,所釋出的轉化態度與善意,應該正面看待,深體交流化解對峙的危險;握手是理解與和解的前奏,期待在理性與智慧的態度中,勇敢的相互遞出人民賦予的橄欖枝,為民共的對峙氛圍,找到和緩與相融的機會,而此時正是其時,這是兩岸人民殷殷地期盼,莫要遲疑,勿再蹉跎,做就對了,人民等著要看,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本文原刊114/9/9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