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版《財劃法》爭議,行政院長卓榮泰會見縣市首長「把帳算清楚」。表面上看,《財劃法》之爭的問題核心在資源如何合理分配,但實際關鍵則在於朝野爭權和背後的選舉考量算計。《財劃法》如同屠龍刀「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但在朝野都爭相搶當執刀人的情況下,無論中央和地方面對面再多次,註定都只是沒有結果的爭辯。
朝野爭權 搶當執刀人
姑且不說新版內容是否不夠完善,把時間拉回去年底修法之際,行政團隊最讓人詬病的即是以拖待變,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出行政院版的修法方案,財政部也始終支吾其詞地強調必須先和地方政府取得共識,不願承諾具體的修法時間,一直到現在新版《財劃法》過關施行,行政團隊強調無法執行之餘,還是沒有提出任何版本,說白了就是毫無誠意。
以這次會談為例,行政院還是一樣強調多數地方政府也認為應該二度修法,然後再把新版的缺點重述一遍,至於行政院版本依舊空白。中央和地方不論是溝通還是談判,至少要雙方各有版本,才能夠討價還價,像行政院這樣指東指西卻不願拿出自己版本的做法,可以說是傲慢,更可以說是擺爛,在各說各話的情況下,雙方談再多次也等於是白談。
更何況,這場《財劃法》大戰,除了涉及中央和地方,更事關朝野角力,讓相關錢、權爭奪更顯複雜。正常情況下,地方政府考量的是如何從中央挖走更多錢到自己手上,但是在朝野角力下,部分地方政府就算因新版本拿到比先前更多資源,還是必須基於政治忠誠選邊站,指責新版本分配不公平。亦即分配不僅涉及地方政府拿到的錢,更可能影響後續地方選舉結果。
行政院目前的態度很明顯,就是抓住分配公式有問題的小辮子不放,進而強調無法執行、必須二次修法。但在此同時,行政院並未撤回對新版《財劃法》的釋憲案,也就是行政院其實並沒有直言,所謂二次修法的基礎,究竟是本於舊版還是新版;在二次修法之前,關於地方財源的分配和計算公式,應該是依舊版還是新版進行,行政院同樣沒有交代。
至於在野黨,先前以絕對優勢通過版本,就垂直分配的部分從中央挖走一大筆財源,問題則是卡在細節有瑕疵,也就是計算公式有誤,造成有300多億元沒辦法完全分配,這個問題透過二度修法更正公式其實就能解決,但在野現在除了新版《財劃法》規定的一般補助款不得少於前一年度,還希望保證計畫型補助不變,這是陷入要了又要的迷思。
拿出誠意 協商解紛爭
中央則是想透過二度修法翻盤,從地方的手上再把大餅搶回來。行政院雖然不願意亮底牌,從財政部強調二度修法應同時考量垂直和水平分配,就可以窺見行政院真正想的不是技術性修正公式問題,而是要把錢和主導權先拿回到手上,再重新決定分給地方多少。簡單說,就是一切歸零重來,但要地方政府把已經入袋的錢重新掏出來談何容易。
自古以來,分錢都是一件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的事。更何況《財劃法》除了分錢,涉及更多的是政治角力和政黨互鬥,之所以要把更多的錢攢在手上,就是不想聽對方的指揮、看對方的臉色過日子。在朝野彼此不信任的前提下,加上雙方對財源、對選票的算計,《財劃法》的任何商談都註定會談崩。
要讓《財劃法》可以更妥善修法,中央和地方必須摒除成見、拿出誠意。特別是行政院應該提出明確的修法版本,大家才能好好坐下來把帳算清楚,同時釐清事權應該如何隨錢權一同移轉、畫分;如果中央真的有不錯且合理的版本,地方政府也應該退讓一步,畢竟台灣一島同命,地方不能抱著自己好就好的心態,也必須考慮區域均衡的問題。
中央也好,地方也罷,絕不能拿了錢又不辦事,國家財政分配更絕對不容兒戲,也不應淪為政治口水或選票作戰的籌碼。新版《財劃法》既然是25年來首度修正,當中有些錯漏其實情有可原,對相關事權分配也應該再重新梳理,但中央和地方的重中之重都應是為了順利推動政務,先把政治立場和選票放一邊,真心誠意檢視新版《財劃法》並推動二次修法,才是為民謀福應有的作為。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913002666-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