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刪國防預算 致藍白兩黨的公開信(陳長文)

凍刪國防預算 致藍白兩黨的公開信(陳長文)

作者:陳長文(律師)

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甫送交立法院,其國防經費空前增長,1年增額即達1768億元,年增率高達22.9%,總額更攀升到創紀錄的9495億元。「國防吃掉一切」(立委高金素梅語)反映國家大政(尤其在兩岸及衛生、社福及教育)的荒謬走向,令吾人不得不深思我國防政策之根本。

一、往昔烽火,國防有其所以然。

1949年國民政府「轉進」來台,杜魯門政府發表白皮書,幾近棄絕。彼時中共欲渡海進犯,大陳、一江山戰雲密布,國防預算乃存亡所繫,有其絕對必要。恰逢韓戰爆發,美國出於地緣政治考量,維持對中華民國承認,方有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的友誼,筆者至今感念。

然條約協防範圍不及金馬,1958年823砲戰,仍需國軍將士死守。而大陸深陷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嘗試馬克思主義理想未果,國力衰弱亦是降低對台威脅因素。

1979年,尼克森訪北京後之布局,美終與我斷交。理論上,我方國防壓力應驟升。然現實卻是,大陸文革甫歇,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仍處一窮二白;而台灣憑藉十大建設,國力蒸蒸日上。隨老兵返鄉探親,台商絡繹於途,兩岸關係本質已從軍事對抗轉為民間交流,乃至偷渡客等非軍事問題,催生1990年紅十字會「擱置爭議、創造雙贏」之《金門協議》及1991年海基會破冰之旅與其後的「九二共識」。

二、執政黨悖離憲法,在野黨豈能鄉愿。

觀九三閱兵,今日大陸國防實力已與美國平分秋色,兩岸若走向對抗,後果不堪設想。然今日兵凶戰危,根源係賴清德政府奉「台獨」為神主牌,悖離《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框架」,不斷衝撞兩岸互信底線。其所倚仗者,無非是美國之遙遠承諾。然川普總統曾言:「台灣在美國9500英里之外,而距離大陸只有80英里」,其間利害懸殊,再清楚不過。

賴清德為遂行其「務實台獨工作」,便需塑造「假想敵」,將所有異議者打為「紅色同路人」,斥為應「打掉」之「雜質」。然其路線在726與823兩波大罷免與核三重啟公投全盤潰敗後,足見民心失卻。如此將國家推向險境,實應深切反省,公開致歉。然國民黨作為最大在野黨,竟為選票考量,懼怕遭抹紅攻訐,而鄉愿附和其錯誤國防政策,實令國人失望。

三、和平乃真國防,在野黨應勇於撥亂反正。

如今釜底抽薪之計,莫過於下架民進黨,實現政黨輪替。然重返執政之路,挑戰亦在於此:在野黨若無清晰的和平論述,僅是消極附和,不僅辜負民意,亦無以彰顯自身價值。

所謂「必要國防」,真諦應在於「精兵」與「實用」,確保現有軍備妥善、人員精良,而非無止盡的軍備競賽。美國對台軍售延宕交貨金額高達千億,舊帳未清,何須再添新債?

藍白兩黨應提案凍刪政府暴增之1768億元預算,並要求行政院轉而面對國內少子化、高齡化等國安危機,使人民「敢生敢老」。在野黨的領導人也應明確說明,重返執政後如何為兩岸開創和平。

四、兩岸和解,方為國防真諦。

兩岸與其兵戎相向,不如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在制度上良性競合。台灣地區應持續堅定從「法制」邁向「法治」。而對岸亦應體察,武力恫嚇只會加深兩岸隔閡。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斐然,近年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全面脫貧,舉世共睹。

若習主席能師法經國先生晚年宣布「解嚴」之智慧,體現「憲法的靈魂在實施」,「良制」必將快速成就,屆時民心所向,兩岸統一自將水到渠成,使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終臻「良制一國」早日實現。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