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今年度大學分發入學結果8月中公布,錄取率衝高至96.34%,幾乎人人都可上大學。整體缺額雖只1220名,分散在18所大學、159個系組,但有4所私校缺額比率都大於40%。今年大一新生預估剛跌破20萬人,到2028年逢虎年效應,大一新生估減至17.3萬人,屆時恐有40所私立大專面臨退場危機。
這些數據顯示台灣高教將逐步走向衰敗,這不僅是統計數字的變化,更是整體社會面臨人才斷層的警訊。然而,政府雖高談改革,卻對最直接的解方:開放大陸交換生與留學生,設下重重限制。政治凌駕教育的結果是眼睜睜看著校園萎縮,卻始終不願打開那扇通往活力的門。
美國總統川普一向對中國立場強硬,無論在貿易、科技或外交領域,皆屬「對抗派」代表。然而,近期他卻接連發表談話,強調「美國應歡迎中國留學生」,並稱這些學生是美國經濟、科技與教育的資產。此一態度轉變,值得台灣深思。
川普的論點十分清晰:中國政府或許是競爭對手,但中國年輕人並非敵人。他甚至指出,許多中國留學生留在美國後成為工程師、醫師、創業者,對美國社會貢獻巨大。若將這些人才拒之門外,反而是「把資源拱手送回中國」。
回顧幾年前兩岸交流熱絡時期,許多來台的大陸學位生與交換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令人驚艷。我曾笑稱陸生是「鯰魚」,攪動了台灣長期偏重「小班溫和教學」的慣性。由於大陸學生習慣高強度、高競爭的學習環境,我們當老師的也不得不調整課程的深度與廣度。
在學生互動層面,當時競爭效應也很顯著。大陸學生在數理、資訊等基礎學科表現突出,台灣學生則在創意、語言與跨領域能力方面具優勢。這種互補性促進了雙方的學習交流,形成良性循環。台灣學生在面對基礎訓練紮實的陸生時,被迫拉高標準;陸生則從台灣學生的靈活思維中獲益。
這種互動是教育最珍貴的資產,卻因政策封閉而遭犧牲。若政府真心關切高教存亡,應積極推動交流,而不是嚴查兩岸交流,動輒以擔心「統戰」之名行故步自封之實。
陸生很大程度為私立大學注入新鮮血液。過去部分偏鄉或非頂尖私校因招生不足,課程凍結、教師士氣低落。但當陸生群體帶著強烈升學動機與學習熱情進入校園,不僅填補招生缺口,更使課程得以維持、甚至拓展。此一結構性改善,等同在少子化背景下為台灣高教延長壽命。
陸生帶來的效益不止於課堂。他們繳交的學雜費是許多私校維持運作的命脈,所帶動的租屋、餐飲、交通與周邊消費,更讓中南部校園周邊形成經濟小生態。這是地方經濟久違的穩定動能。然而,政府卻選擇無視,將這筆龐大收入拒之門外,彷彿經濟可以靠政治口號支撐。
文化交流效應亦不容忽視。陸生將台灣的文化生活經驗帶回中國,例如流行音樂、文創產業與自由校園氛圍,成為兩岸之間的文化橋梁。相對地,他們也將中國的新潮文化與科技應用帶入台灣,讓本地學生得以窺見另一種社會變遷的速度與規模。這種雙向交流,有助於台灣避免自我局限於「小確幸」,而是更清晰地認識世界。
最諷刺的是,官方一方面高喊降低兩岸敵意,另一方面卻封殺最能消弭誤解的日常交流。此種短視,實質上是讓台灣社會困於恐懼想像,無法真正理解對岸。當陸生與台灣學生共同完成專題、參與社團,甚至建立友誼時,兩岸敵意自然減少。
總結而言,大陸學生來台所帶來的效益,遠不止金錢數字,更是一種長期社會資本的累積。這種資本包括人脈、理解、信任與合作,能逐步消解敵意,促進台灣社會的多元與開放。若政府仍以政治考量凌駕教育與經濟現實,台灣高教的衰敗將不再是預測,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本文原刊114/9/15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