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壯世代,讓熟齡者從社會負債翻轉成為社會資產
「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於日前舉辦「樂活壯世代」研討會,由協會秘書長蘇進強主持,與會出席的專家和學者包括:文創專家莊錦華策略長、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吳春城理事長、台中銀證券葉秀惠董事長、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吳春來執行長、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范揚松執行長、螺陽文化基金會何美慧董事長、台北教育大學前校長莊淇銘。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壯世代」是一個劃時代的革命性課題,也是全球第一場全面性高齡解放運動。面對人口持續老化、勞動力不斷減少的危機,必須積極有效運用為數高達734萬人的「壯世代」(55歲以上)所具有的智慧、經驗與資產,讓他們從社會負債翻轉成為社會資產。
解放「壯世代」力量,扭轉「崩世代」悲劇
吳春城理事長是國內發想與推動「壯世代」運動的發起人,他指出「壯世代」(55+)概念來自於戰後嬰兒潮,是一個新的世代概念,他們具有「三高」特質(壽命高、學識高、財富高),拓展了現存的世界,也掌握了三分之二的財富,並非傳統的弱勢族群。但政府與社會長期以來對於熟齡議題大多聚焦於老人福利,著重養老長照方面,認為老年人退休後就只能在家休息安養,相關的生涯規劃、福利及產業政策、法規制度也都是朝這個方向發展。
他強調以目前平均年齡計算,每一個人55-65歲退休以後還有20-30年的人生要過,應該以積極態度正視「壯世代」的第三人生規劃,在產業、教育、生活等各方面推動配套的規劃與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因此,他主張應用創新擴散理論,鎖定「壯世代」中的2.5%,讓他們擔任先行者,帶動概念的推展,之後再加上13.5%的早期使用者,將概念升級為社會運動,提供更大的動能,剩下的85%就是跟隨者,共同參與「壯世代」運動。
他進一步說明近幾年來努力推動包括:社區關懷壯基地、「壯世代」多元生活計畫、台中壯運動計畫、2025台灣世壯運、「壯世代」藝文服務多元化等多項計畫,近期更推動台灣第一個高齡者需求調研計畫(壯世代爆發力80項需求調查),跳脫銀髮族思維,從「壯世代」的全新角度去思考他們的需求,同時建立「壯世代」產業調研中心。指出必須要讓扶養比的分子與分母改變,使「壯世代」從被扶養者變為扶養者,除去真正失能者外,要有效運用身心健康的「壯世代」人力與財力資源,擴大承擔扶養責任或相關功能的分母,扭轉現在與未來台灣社會進入「崩世代」的悲劇。
摘掉老弱負面標籤,以全新思維面對「壯世代」運動
吳春城理事長還指出社會上對於熟齡者的稱呼,無論從老人、銀髮族到樂齡族,其實都是將55歲以上的這群人當作弱勢與社會負債(老化、失能、長照等刻板印象),如果改用「壯世代」的觀念,則會發生革命性的轉變。他分享個人到各地推廣「壯世代」運動的經驗,很多人都覺得聞所未聞,相當歡迎這個概念。但是現在政府與社會受到傳統社工思維影響,認為退休就是養老休息,而年青人也存在反彈心態,擔心老人不退休,年青人就沒有升遷機會,整個政府、社會、學界都在鼓動世代對立,激起年青人的相對剝奪感,這是十分錯誤的觀念。
他進一步指出,面對銀髮海嘯來臨,如果把這群「壯世代」人口當作社會負債,則必然是政府與社會不可承受的重擔,但如果把他們當作資產,則效應無可限量。
所以他倡議以「壯世代」為核心,結合PSR(個人社會責任), CSR(企業社會責任)與GSR(政府社會責任),三箭齊發,推動「壯世代」政策,摘掉傳統負面標籤,讓「壯世代」的人設從傳統的寄生者改為先進的生產者。
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吳春來執行長認為政府的勞動政策缺乏上位思考,對於提升高齡勞動力參與缺乏整體規劃,勞動部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打錯靶,企業雇用高齡員工政策仍傾向傳統的補貼方式,而且獲得補助的產業集中在低技術的保全與清潔產業,真正獲得補助的高科技、高技術產業很少,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益。
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執行長范揚松則舉中華汽車為例,該公司聘僱一些資深退休職工組成顧問公司,除了自身企業外,也對其他企業提供經營專案管理服務,反而可以為企業創造利潤。台中銀證券董事長葉秀惠也強調政府要努力提高「壯世代」勞動參與率,不以年齡而改以能力和意願作為退休條件。
「壯世代」要積極經營自我,產生正向循環
葉秀惠董事長接著從管理角度出發,認為「壯世代」要積極經營自我,做好健康自主,保持心靈自在,追求財富自由,盡力在職場做到打開視野,立定使命、承擔責任、看到願景,將美好的「壯世代」訊息傳達給周遭的每一個人,讓他們知道其概念與理想,讓企業的經濟活動與「壯世代」結合,互利雙贏。
雲林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則分享她透過社區再造、文藝活動與社區大學經營等作為,建構「壯世代」生活場域的心得。表示「壯世代」的力量在於積累的智慧、豐富的經驗與精彩的資歷,透過「參與社大、終身學習」、「我就是網紅、關注AI 發展」、「壯世代經驗,實踐生命價值」、「互助共惠,轉動社會善的循環」等方式,可以建立「壯世代」運動多元平台,築夢踏實。並鼓勵大家建立正確的「壯世代」心態(求知的智慧、放棄的勇氣、堅持的體力),積極過好每一天的新生活。
資訊結合醫療,以長健取代長照
范揚松執行長就其大數據專長表示台灣應該發揮優勢,將精密機械、資訊優勢與醫療做結合,而非重點發展藥品研究。強調要從傳統疾病的醫學進步到健康的醫學,推動醫療數位轉型與智慧醫療,將其應用在疾病預防、疾病管理、疾病診斷、診斷分流、臨床決策支援與照護服務等方面,幫助壯世代做好自主健康管理與疾病管理等工作。也要發展智慧醫院,建立未來醫院的概念,讓醫療院所集中處理急、重、難、罕症,其他慢性病與輕症都可以在社區或居家執行。
何美慧董事長接著提到現代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大家必須思考60-65歲後可能還有將近三十年的生命要過,可以學習德國政府作法,鼓勵老人居家終老,一方面讓老人在體力許可範圍內,在熟悉的環境處理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每週提供一定時數的到府服務,協助處理一些比較繁重的工作。
台北教育大學前校長莊淇銘則暢談其「以長健取代長照」理念,表示以前在人口結構為金字塔形時,政府可以用加稅方式來籌集財源,解決問題,但目前人口結構已經進入倒金字塔時代,政府必須思考新的做法。現在因為生活品質與醫療水準的提升,平均壽命不斷提高,退休後可能還有20-30年的時間,必須持續維持身體健康,持續學習。因此,他在新竹縣擔任新聞處長時就積極推動「以長健取代長照」的觀念,讓「壯世代」能夠健康老化,減輕政府長照負擔,反轉老年人是社會負債的情形。
「只要齡合,不要零和」,讓青壯世代攜手共創未來
吳春城理事長針對青壯間的世代衝突情形,表示年輕人的未來與「壯世代」息息相關,在進入「壯世代」之前(20-55歲)的家庭、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等各方面,都脫離不了「壯世代」的影響,年輕人不應該忽略與忽視與仇視「壯世代」。以產業而言,「壯世代」是一個龐大的藍海市場,有大量的需求但目前很多方面的供應都不足,要把餅做大,提供青年世代更多機會。
他也提到近期推動的「只要齡合,不要零和-壯世代2024壯台灣宣言」,提出「齡合經濟」與「壯世代九大主張」,積極鼓吹「銀光經濟」,刺激「壯世代」消費,不要讓龐大儲蓄變成死水經濟。要導引青年人往「處理好壯世代的課題就是在幫自己解決未來的問題,青、壯世代可以共同發展」的方向思考,帶動他們喜歡「壯世代」,要敬老、孝順父母。
吳春來執行長更進一步說明,台灣的社會現狀是一種失控的死循環,人口結構失衡(生不如死)、社會枷鎖讓高齡者失能(退休就該在家休養,政府預算絕大多數用於老人照護,經濟服務多為年輕人設計),形成死水型社會(財富流通停滯,世代對立加劇)與死水經濟(儲蓄總額不斷破新高,2023年將達到3.4兆)。台灣面臨嚴重的勞力短缺問題,但55歲以上就業率卻嚴重偏低(55-64歲為47%,65歲以上為8.7%,低於全國平均就業率56.9%,而英、美、德、日、韓等國的55-64歲就業率均高於平均就業率)。
他解釋「壯世代」的商機十分龐大,要以此為誘因向產業界宣導,讓他們可以從中看到產業發展的未來,才能促進相關產業規模的擴大。因此,他特別提出為台灣注入壯能量的壯政策三大主張:壯市場(發展百兆壯世代產業)、壯體制(營造解放高齡化勞動力環境)與壯文化(勾勒全社會第三人生想像,將「壯世代」從扶老比分子解放至分母,降低青世代負擔)。
在與會學者專家一一發言後,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策略長莊錦華提出個人感想,表示參與聆聽與會學者專家的報告與討論,讓她了解「壯世代」可以讓社會更充實、更美好,大家必須要用未來的思維推廣「壯世代」運動,相信「壯世代」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也可以翻轉很多既有的思維。
研討會最後由蘇進強秘書長總結,他首先對與會學者專家表示感謝,讓他獲益良多。「壯世代」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約734萬人),所以柯非常重視與「壯世代」相關的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而民進黨無法協助青年突破經濟困境,所以開始逐漸拋棄民進黨,應該讓青年們了解到「壯世代」是他們未來的希望,讓他們對未來(老年化)產生希望,了解「壯世代」可以提供他們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力量資源。他最後表示政府應該要改變現行對於「壯世代」補助式、歧視性的政策,建立重視世代傳承與世代和解的「壯世代」政策,同時全面檢討資源錯置與浪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