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以對等關稅逼迫「萬邦來朝」與美國談判後,傳出美國藉此施壓要各國對中國貿易設限,中國商務部21日除了表示反對外,也說對跟美國妥協的國家也「將堅決對等地採取反制措施」。
這代表了幾個事:其它國家「選邊」壓力更大,美國對抑制中國益顯力有未逮,需要糾集更多國家參與。當然,也顯露美國的長臂管轄權越伸越長的霸權帝國本色。
雖然各媒體的報導角度與內涵未必一致,但都肯定美國在談判對等關稅時,加入非常多各式各樣的其它條件,其中包括要求談判國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限制中國商品的進口進而限制其製造業實力、阻止中國公司在其境內設址以規避美國關稅(通稱為洗產地),如日本的盟國則又有軍費問題。被問到是否要求拉美國家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美國投資之間做出選擇,川普直言:「也許他們應該這麼做」。
因此,對那75個要與美國談判的國家而言,面臨了更大的「選邊」壓力,而這種被迫選邊是過去大部份國家避之惟恐不及的困境;早在川普1.0時代,新加坡當時的總理李顯龍就多次表示,東協國家「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但在中美競爭越來越激烈後,「選邊」壓力更大。
而且,拜登時代是用建立「印太經貿框架(IPEF)」的經濟合作方式吸引與拉攏東協國家,方式是懷柔又誘之以利;現在川普則是對不配合者施以處罰,可能在降低對等關稅上卡關、甚至準備祭出所謂的「二級關稅」處罰不配合國家。換句話說,川普是更粗暴的用懲罰方式要他國配合,各國選邊壓力更大、不配合則可能換來美國的「棍棒」侍候。
此外,美國顯然也想聯合、或是說壓迫更多國家參與其圍堵中國的陣線。過去8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與科技戰,都是以聯合G7、歐洲等國家參與為之,其它開發中國家、南方世界不屬美國陣線,中國則努力拉攏、耕耘這塊力圖突圍,而且確實取得不錯的成績,在發布2024年全年貿易數字時,中國官方不無驕傲的說中國「擴大了朋友圈」。
因此,這次美國藉著對等關稅談判讓各國配合對中國貿易設限等條件,如果成功則更能有效的打擊中國,壓制並減少中國的出口、貿易、製造業生產、國家經濟與產業發展等。但務實又現實的看,美國能否成功讓他國配合限制對中國貿易,恐怕是大有疑問。
從經貿理論上來說,兩國的貿易能產生基本上是對彼此都有利,任何干擾、限制甚至斷絕這些貿易的作為,必然會讓經濟體產生「淨損失」,如果沒有相應的補償誘因,這些國家不可能配合。
現實的講就是,任何國家配合美國去限制對中貿易等,如果無利可圖更兼會引來中國的報復,有多少國家會是川普的「鐵桿粉絲」到寧可自家受損、也要配合川普的對中限制貿易?
川普在對等關稅談判時對此施壓,代表美國要以給談判國降低對等關稅的利益誘使其配合。但問題是:如果該國對中的貿易、利益高於對美國呢?這種情況不是假設性的問題、而是現實情況。依照統計,全球198個國家中,中國是其中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如果以國家與地區統計,則是超過150多個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
這個數字是美國的數倍之多,川普真要逼這些國家在中美貿易之間二選一,衡量貿易利益後,很可能選中國的國家會比選美國的多。即使是受美國保護的鐵桿盟友G7、歐盟等,也只能對中國「去風險」而無法「脫鉤」,那些不受美國保護、早已痛恨西方「指指點點」說教的開發中國家,願意犧牲本國利益配合美國嗎?
或許,從日美談判可看出一些端倪。日本是美國盟邦、排在首輪談判,根據美官員說法談判除了關稅外還涵蓋安全軍費、匯率、全面消除逆差等,川普親自出馬而且說「判取得重大進展」,日本似乎必然屈服接受美國條件。但日本首相石破茂20 日受訪時說,日美關於匯率問題要注重「公平性」、不會在貿易談判中納入安全問題,最後更表示:日本作為自由貿易領導者,將加強與東盟和歐盟合作。
這番話幾乎是連打川普幾個耳光:既表示匯率問題上不會完全接受美國要求,更直接表示「(關稅談判)不談安全(軍費)問題」,安全不該與關稅掛鈎。最後表達對自由貿易的支持與擁護,顯然說日本與川普的保護主義不是「同一掛」,跟東盟、歐盟才是同掛的支持自由貿易。
以日美如此的關係,都「礙難接受」美國的所有條件、石破茂都這般打了川普幾個耳光,美國要藉關稅談判、拿二級關稅威嚇,讓各國配合對中國貿易設限,大概不會那麼容易如願吧。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