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聲夫人以身殉民主─談總統口中民主台灣的雜質人口(王惠珀)

彭振聲夫人以身殉民主─談總統口中民主台灣的雜質人口(王惠珀)

作者:王惠珀 (前衛生署藥政處長)

《前言》

最近台灣同時發生三件大事,在三個場景。嚴格說來,這是2023年11月大選結果產生的後遺症。

2024年5月,代表少數選民(40%選票)當選的賴清德就任總統。同年9月,柯文哲以「京華城都更案」涉嫌貪汙圖利,身陷囹圄。同案被告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也被羈押。

以時間為軸看施政效率,總統就職三個多月,柯文哲就被羈押。看官該記得,當時黨、檢、媒在寫著「未定罪前應以無罪推論」的螢幕上,如何鋪天蓋地誘使全民當判官,公審柯文哲,毀他名節,成了十惡不赦之人。司法人權就這樣被攤在世界舞台上,成王敗寇的台灣政治真的很恐怖。

須知,柯文哲大選囊括了369萬張選票,來自於民進黨丟失的259萬張以及國民黨丟失的85萬張選票。高票落選被摘尖,成了第三大黨黨魁的宿命。一缸子柯案被告在關押十個月之後,才進入法院庭審,賴政府以奇低的辦案效率在告訴世界,台灣人的司法人權就長這樣。

《三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民主體制的根本精神是行政與立法的制衡,民進黨不思政權與治權的溝通妥協,就任由公民團體(黑熊學院、青鳥)掀起「大罷免」,宣稱這是民間自發行動。但該行動的發起人柯建銘是民進黨黨鞭,代表黑熊學院的沈伯洋則是黨主席提名第一位的不分區立委。

第二個場景,大罷免投票即將於七月底舉行之際,總統出來開授「國家團結十講」。根據他的定義,民主不該只是少數服從多數,不必然要多數決。團結國家要像鑄鐵一樣,千錘百鍊剷除「雜質」,才能淬鍊。這「雜質說」認定了大罷免造反有理。社會跟著全面炸鍋。

第三個場景,2025年7月1日台北地院開庭審理「京華城都更案」。彭振聲的夫人不忍丈夫蒙受不白之冤,在開庭前半小時墜樓,以死明志,抗議司法黑洞。夫人之死醞釀出民主台灣更龐大的「雜質」人口。

且從「雜質說」以及「劣幣逐良幣的政治洪流」這二個角度,談談民進黨如何以低階、弱智的社會教育(洗腦),陷台灣於集體沉淪的漩渦,無法自拔。

《誰有本事教育下一代?》

歐巴桑都知道「雜質」是寶,稀土產業股保證是好股,連川普都因稀土而向中國低頭。只有與總統不同道的人被影射為「雜質」的賴總統不知道。

歐巴桑都知道「鈦鍋」可長時保溫,燉肉可節電,又不會焦了肉,廢了鍋,因為鈦鍋含「雜質」鈦。賴總統如果稍有一點常識,稍懂一點科技,稍關心一下稀土,稍了解稀土對華爾街的影響(威脅),以及稍觀察川普的情緒溫度計如何跟著稀土在上下震盪,就知道「雜質」是寶。

我總是對朋友說:「台灣不會垮,但會爛。人民相信官大學問大,台灣一定爛。而全面執政缺了制衡,會爛得更快。」文見【到底要改革甚麼】(王惠珀,中國時報 2005.10.20),以及南方朔留下的遺產【等待知識分子和專業階層大覺醒】,文中提到在下(中國時報 2005.10.24)。

二十年後的今天,大罷免劍指全面執政,得先除掉雜質,意思是台灣已經被政治搞爛了。

賴總統只要張開耳朵,傾聽台灣的心跳聲(不要只聽同溫層蛙鳴),張開眼睛,看看善良百姓如何被分類,打開腦門,想想民瘼,就不會影射「雜質」是垃圾,必除之而後快了。知識如此貧乏,卻傲慢自大,亂扣人民帽子的總統,正是保羅.約翰遜的書所說「所謂的知識分子,是指那些爆紅的時代人物與他們內心的惡魔」。

2025年7月1日,紐約時報評論賴清德正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立法院的反對黨,並稱:「賴清德正在盡可能地激勵他的基本盤,以確保大罷免成功。…他的國家團結十講所引發的激烈反應,正在製造國家分歧。」

《劣幣驅逐良幣的民主》

台灣不缺人才,只是民主化之後,選舉淪為理盲濫情的選才機器,人才在邪門政客製造的政治洪流裡,被糟蹋了。剩下的,只是選舉為奪權,全面執政才能奪取絕對權力的輪迴。政治「以醜為美」成為主流,乃是必然。

綠色執政無所不恨,把台灣社會搞得油水不相溶,要如何團結?把選舉搞成理盲濫情,成王敗寇的廉價民主,借問蒼天,要如何修復台灣這個破皮囊?

我們的小草,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沒有被政治蠱惑,則是不幸中之大幸!

 

*本文原刊於風傳媒,經作者同意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