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遠洋漁業的沉疴難除!?(李武忠)

台灣遠洋漁業的沉疴難除!?(李武忠)

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近期CNN一篇關於臺籍船長,涉嫌虐待外籍漁工的報導,讓遠洋漁工議題再度引發國際關注:該問題若不解決很可能會嚴重影響台灣與其國際夥伴貿易合作。對此遠洋漁業公協會則發表聯合聲明;「反對產業遭刻意誤導和妖魔化」;無論是少數老鼠屎或是系統性剝削,皆有損台灣漁業的國際形象,不應再遮掩搪塞。

遠洋漁業一向是台灣漁業發展的重心,全盛時期每年產量超過百萬公噸,產值高達500多億元,佔台灣總漁獲量的半數以上,為全球規模第2大,目前總船數1,076艘,聘雇外籍漁工數量約2萬多人,作業海域涵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包括銷售通路、漁用物資補給、船舶修造等;遠洋漁業也促進了國際漁業合作和貿易,並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整體產值估計超過千億元,是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尤其根據國際慣例船籍即為國土的延伸,在台灣外交處境艱困的年代,透過遠洋漁業公司老闆牽線和協助,確實幫助台灣拓展相當多的實質外交,為台灣外交貿易國安做出貢獻,政府在政策、法規及財政上,也給予遠洋漁業相當的助力。

多年前隨著全球漁業發展從遠洋漁業,轉為重視沿近海漁業資源養護及養殖漁業發展,國內遠洋漁業產量和產值出現減少的趨勢(漁獲量減少為40多萬公噸),主要原因在於內外環境的重大轉變。外在環境影響包括;全球暖化、海水酸化、海洋污染、棲息地退化、過度捕撈、非法捕撈、魚類資源枯竭(全球魚類資源的44%已被充分開發,25%被過度開發)、公海自由捕魚面積限縮、捕撈成本提高、實施責任制漁業、入漁費用上漲、海上作業風險升高等多重影響,遠洋漁業經營日益困難。除了外在環境外,遠洋漁業內部經營也屢屢發生許多負面的事件(顯非個案),例如苛刻漁工福利、虐待漁工、惡劣的工作條件、積欠漁工薪資、非法捕魚等,引起輿論重視,卻一直無法杜絕,多次遭來國際人權及環保團體的大力抨擊,加以漁工不適用《勞基法》相關保障,月薪偏低只有550美元,約新臺幣1萬7980元(臺灣每月最低工資為新臺幣28,590元,約870元美金),且需要支付高額的仲介費才取得工作機會,若在船上發生意外,也很難得到賠償,確實不公;台灣政府雖再三強調與國際關心重視人權的理念一致,對勞動剝削抱持零容忍,堅定守護漁業勞動權益,並多次修法(如「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許可辦法」,不許可涉及強迫勞動或人口販運的國人投資經營外籍漁船;「非我國籍漁船進入我國港口許可及管理辦法」,經營者涉及強迫勞動或人口販運的 外籍漁船,不得進入我國港口等);《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來展現官方的立場和決心;事實是多年來因實際執行面偏差,監測、執法、研究嚴重不足,造成台灣遠洋漁船違規違法事件始終無法杜絕,致使台灣在國際漁業界形象不佳,影響深遠。政府主管部門和業界不應再迴避問題,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除了落實保障國內外漁工享有良好的勞動條件和合理的勞動報酬,確保安全的環境和工作條件,嚴格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相關國際法,認真履行多邊漁業治理和區域漁業管理、修正過度補貼(台灣名列為遠洋漁業提供危害最大補貼五大政治實體之一)外,應善用AI先進技術和設施(如漁業人工智慧(AI)大模型、漁場AI預測系統、無人機、海洋監視衛星、水下環境監控系統等等),來實施對漁船即時監督管理,提高漁業觀察員涵蓋率,嚴格實施海上安全檢查,落實法規和懲罰制度(勿再讓重舉輕放),鼓勵漁民和其他利害關係人參與海洋管理,檢討遠洋漁船燃油補貼,積極監測及規範公海轉運,限制船隊運力,落實權宜船管理並積極參與國際漁業治理,爭取更多合法的漁獲配額,用具體成果讓國際看到台灣執法和遵守國際規範的決心!

當前遠洋漁業正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由於海洋魚類資源枯竭,捕撈量能過剩,國際漁獲管理措施日益嚴格,海產品價格普遍上漲,各國對遠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呈競爭激烈化態勢,遠洋捕撈已不是單純的捕撈活動,而是需要數據、技術、裝備、資訊等系統化支撐。鑑於確保穩定和永續的海產品供應,對促進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台灣政府有必要協助遠洋漁業實施漁船機械化(如智慧船舶)、自動化(自動導航系統,人工智能監控,漁獲自動處理,自動駕駛船)和資訊化技術升級(如全面實施電子監控系統,全面安裝Wi-Fi設備等),重視價值鏈提升並降低能耗與資源浪費,尤其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更應積極推動數位技術和智慧設施,全面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確保漁船及漁民生命安全。

永續利用海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台灣四面環海應重視沿近海魚類資源的養護,透過合理利用讓海產供應生生不息;未來對遠洋漁業發展不應再追求產量和規模的成長,政府更不能再落入追求「世界第一」的施政迷失,應該著重在整體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才能讓遠洋漁業以嶄新的形象朝向穩健永續的方向前行!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114/7/22銳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