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聚和氣 大罷免後的急務(李翔宙)

接地氣聚和氣 大罷免後的急務(李翔宙)

作者:李翔宙(前國安局長、駐丹麥大使)

大罷免大潰敗,這項台灣政治史上規模最浩大的罷免行動,第一輪以25:0的絕對懸殊比差落幕了;民進黨罷團毫不猶疑瞬間轉移支持8月23日併同核三重啟公投的7案立委罷免投票案,繼續硬生撕裂國家社會團結融和。

國際媒體對台灣這場公民罷免政治選舉高度關注與深入追蹤,且大都認為這項舉措大膽貿進,不僅引發政治衝突糾結,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內部的兩岸關係認知或分歧,及接軌國際關係壓力下的韌性與挑戰,尤其選後朝野亟需積極修復撫平撕裂傷痕,才是更應高度重視的當務之急。

老祖宗嘗言:「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講的是人情世故往來時,講究中庸之道,不偏激,不專執,尤應留餘地,用一句常用俗語來說,「得饒人處且饒人」,為人處世要寬容、體諒別人,儘量寬恕別人,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後步,世事源遠流長,好運不會永遠屬於你,好運不會永遠隨著你,好事不會永遠都在你的身上;所以留有餘地,其實是在為自己可能失意時,不致被視為落水狗而招致敗壞命運。

近代以來,台灣民主政治的爭逐中,政治人物常為了取勝而採「二分法」,使敵我變得更分明、也更對立,這是過程當中的手段,而非實情或實務;當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十次革命,喊出口號的第一條,就是「驅除韃虜」,明顯把「滿清」列為頭號敵人,但革命一成功,就立即修正為「五族共和」;驅除韃虜是口號、是立場,是把敵人劃清楚的二分法,而絕不因為「滿族人」都是十惡不赦的壞胚子;這場罷免風潮之後,民主制度在台灣形同百廢待舉,只有放棄繼續罷免撕裂,斷盡所有仇恨,實事求是,台灣才會有真正民主制度的重現。

丹麥從遠古時代維京族群海盜生活以來,傳統習慣以虛擬實境的洋特法則(Law of Jante)來形容社群中對個人的一種看法,特點在「絕對否定個人成就以凸顯團隊合作的重要」,法則包涵十則條文,不過可以濃縮為一句話:「不要以為你很特別,因為團隊永遠比你優秀。」;因此養成維京族群以團隊為主軸的生活信念,也養成他們特有的風格,老闆越不像老闆,公司行號越會賺錢,只因為這團隊的領導人接地氣、聚和氣。

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劉邦談到,他之所以得天下,實乃諸公之力耳;因為:運籌帷幄,不如張良;決勝千里,不如韓信;內政外交,不如蕭何;法律政治,不如曹參;奇計退敵,不如陳平;指揮作戰,不如周勃;剛正不阿,不如王陵;屯田之功,不如灌嬰;英勇過人,不如樊噲;單騎制敵,不如英布;游擊之功,不如彭越;天文地理,不如許負;文史政治,不如叔孫通;駕馭之功,不如夏侯嬰;安內攘外,不如審食其。此刻的台灣最需要的就是以團隊為重的接地氣、聚和氣。

 

*本文原刊114/7/30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