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尋中華民國總統(陳國祥)

協尋中華民國總統(陳國祥)

作者:陳國祥(前中央社董事長)

大罷免大失敗,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兩度發表談話,都是站在民進黨立場而發,完全沒有展現總統的格局與高度,正如他擔任總統1年多來,所思、所言、所行純然表現執政黨主席的角色行為,鮮少站在國家整體利益立場上發出超黨派話語。

他在罷免投票當日的講話毫無歉意,7月30日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表示「要承擔所有批評」,但同時強調他深深致上歉意的對象是「公民團體與支持者」,而不包括對大罷免深不以為然而投下「不同意罷免」的近6成選民,證明他毫無悔意,因此再接再厲,聲言「面對8月23日即將到來的罷免投票,民進黨會繼續與公民並肩同行,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

這就是賴清德的本色。表面上,發動罷免的是所謂「公民團體」,贊成這場罷免的則是民進黨的死忠支持者,他們才是賴清德心坎裡真正在乎的對象,罷免失敗後更要繼續拉攏,唯恐他們對民進黨失望或氣餒而割席。

基於這樣的顧慮,雖然大罷免所設定的目標謬誤,過程中表現令人反感的暴戾之氣,賴清德也不覺其非,反而頌揚「其中展現的民意,不論是對憲政體制的堅持、對國家安全和民主秩序的憂慮,或是期盼國家運作能夠有更多對話、減少對立,人民的每一份心聲,都是執政者的責任。」真是大謬不然。

對於罷免制度被濫用,對立法院最大政黨的立委發動無差別殲滅性攻擊,過程中激化政治對立與社會撕裂,賴清德身為鼓動者,卻既無歉意,更不改弦更張,且甚至要貫徹到底。雖然多數選民賞他一巴掌,向他潑了冷水,但還是沒法讓他清醒,仍堅持一黨之私的偏狹立場,堅決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到底。

即使全社會都認定民進黨是大輸家,但他絕不認輸,硬說「罷免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站在國家整體立場,許多人都認為罷免沒有贏家,而社會像是承受兩頭大象在上面打架的草皮,傷痕累累,是最大的輸家。但是,貴為總統的賴清德卻毫不疼惜社會遭受的重大傷害,也不為台灣民主受到無妄之災而表示遺憾。

民進黨及罷團這回發動台灣選舉史上前所未見的惡性攻擊,極盡仇恨動員的能事,造成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浩劫,但賴清德卻說:「大家不是為了仇恨誰,而是因為熱愛我們的國家」。

他站在民進黨主席立場看,感覺這一切只不過是選舉攻防戰,沒有任何不妥;殊不知站在國家領導人立場上,這已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他若有總統的角色意識,應該承認其中確有不當,並且致上歉意。但是,賴清德心中只有黨而沒有國,所以沒有一語論及大罷免付出的慘重代價,顯示他的決策與關懷局限在一黨,不及於一國。

賴清德以「雙少數」執政,他在全體選民的支持度及民進黨在立法院擁有的席次均不足以支撐全面執政,但他執意不接受少數執政的現實,對在野黨及立法院毫不尊重,極盡壓制能事,甚至妄圖殲滅在野黨立委,粉碎監督與制衡機制。遭到選民否決之後,他仍不把自己校準到總統的職分上,反而想要消滅異己,厲行一黨專政。

所謂「有理走遍天行,無理寸步難行」,當前賴清德執政備受掣肘,根本原因就是意圖將狹隘的一黨理念擴張為一國政策指南,將一黨私利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因而招徠抵制與反彈。

在民主體制內,他無法暢行一黨政策,不得不援引體制外力量,對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多所框限,否定「票多的贏」的民主天條,美其名為「更大的民主」,其實是打著民主旗幟反民主,將政黨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這樣的角色錯位終將再被選民狠狠教訓。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