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暫時」關稅衝擊產業「長期」發展(中時)

台美雙方歷經多輪的實質談判,美國對我課徵20%對等關稅,除了引發在野黨的政治批判,也造成了產業界經營上的焦慮。儘管政府以「暫時」關稅的論述安撫各界,此一政治話術能否發揮安定民心的效果是一回事,令人擔憂的是,整體經濟從投資、貿易、就業至民眾信心,均陷入空洞化的系統性風險。

川普政府對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談判,其過程的確不能完全操之在我,但此一期間,政府並未將未來對我實施對等關稅的可能稅率,透過各種不同稅率進行壓力測試,同時以粗估的數字,模擬對投資、貿易、就業等經濟層面造成的影響,以此作為政府後續積極調整產業政策的參考基礎,使得國內廠商僅能戰戰兢兢。例如:先行調整合約內容、提前出貨、暫緩接單及減少生產等,摸著石頭過河、謀求自求多福等。

此次政府對美關稅談判過程三緘其口,但各種不同版本的流言依然四竄,這些雜音,其實已干擾產業的運營。我們或可將國內廠商擔憂此次對台灣的「暫時」關稅,更進一步延伸為衝擊產業「長期」發展的癥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台灣在國際貿易舞台上,因政治糾葛、打壓,不易簽署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在美國課徵20%關稅下,相較競爭對手日本、南韓則課徵15%,這5%關稅差距,可能對機械、車用零件等傳統產業的出口,造成致命衝擊。

其次,在經營成本壓力下,除了侵蝕廠商微薄的利潤,一旦生存空間遭到壓縮,若沒有選擇外移,恐將迫使在地廠商競爭逐漸弱化,近年以來,包括模具、工具機械等產業出現的現象,均可見其端倪。

此外,隨著領頭或中堅廠商選擇外移引發的結果,非僅是訂單減少與生產線的緊縮,而是與其相關的產業呈現供應斷鏈、人才出走,如此一來,勢將波及台灣年輕世代的未來發展,在「學非所用」下,被迫轉行從事低薪工作,嚴重衝擊高階專業技術人才蓄積。而由於出口產業衰退或不振,除了迫使廠商裁員、薪資凍漲外,恐將使得內需消費陷入萎縮,進而導致政府稅收減少,甚至對整體社會的「信心」,造成惡性循環。

面對川普政府「恣意妄為」的壓力,此刻廠商需要的,並非是安撫式的口號,而是期待實質上能夠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政策。這些政策包括:針對遭受關稅衝擊廠商提供低利融資,同時透過優惠租稅,鼓勵廠商根留台灣;加強連結歐盟,布局全球南方國家,突破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的僵局;推動政府採購「在地優先」,落實廠商承接一定比例案件,將國家資源轉化為在地就業;擺脫意識形態糾葛,重啟兩岸ECFA談判,接軌中國大陸新興優勢產業等。

很顯然的,在美國高關稅衝擊下,台灣產業所呈現的困境,並非短期景氣循環的突發性陣痛,而是長期多重因素累積的結構性危機。因此,政府必須捨棄僅是「暫時」關稅的自我催眠思維,在降低產業對單一國家依賴風險的同時,重新探索台灣產業在「全球戰略體系」中存在的價值,建立一套因應未來環境衝擊安全網絡,包括:產業結構多元、投資區域均衡,並加強與友邦的合作,共同推動多邊貿易體系克服關稅衝擊。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812000098-260202?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