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主權基金對美作交代,這是那門子的謬論?(風傳媒)

成立主權基金對美作交代,這是那門子的謬論?(風傳媒)

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日前在接受訪問時說,支持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主要理由是「要對美國有交代」。

賴政府上台後成立主權基金議題再起,正反意見都有、至今仍難有決斷;但國內支持或反對的理由即使有千百樣,卻沒有任何一個理由是如此之荒謬、離譜。

依照魏啟林的說法,以台灣的經濟規模論,擁有的外匯存底過高,「其實對世界很難交代」,結果變成重商主義,只賺外匯不花外匯。而台灣不可能短期內向美國大量進口,所以用設立主權基金方式來投資美國、補償美國。也就是說,台灣成立主權基金就是為了因應美國的壓力、要救這些傳統產業與內需服務業,「如果沒有這個目的,我根本不贊同設主權基金,用民間去做就好,為什麼要央行拿錢出來?」

先談順差、逆差這件事。依照魏啓林的說法,好像台灣對美擁有鉅額貿易順差,就是多「對不起美國」,所以要拿出千億美元以上的外匯存底去投資美國、以作為補償。

曾經貴為經濟學者、從事金融產業數十年,卻有此「奇特」的觀點,著實讓人訝異。

兩國間的貿易會是順差或逆差,雖然有可能因為某國設下的某些貿易障礙或關稅而有影響,但最基本的結構因素還是在雙方的資源秉賦要素與貿易比較利益,白話文講就是:我賣(生產)的東西正好是你非常需要、甚至可能只能跟我買,而你家賣(生產)的東西正好我都不需要(或是別家賣的品質更好或更便宜),所以我家對你家是「有貿易順差」。

因此,無論從理論或從實務面談,台灣對美擁有貿易順差,肯定是談不上什麼對不起美國之類的事。如果魏啓林此說法成立,台灣過去數十年間、創造最鉅額貿易順差的來源是中國,難道台灣也要搞主權基金投資中國?

甚至拉長一點時間看,台灣出口美國的比重與順差原本沒那麼高,更遠低於對中國的出口與順差,近幾年才數字開始躍升。2018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只有63.8億美元、占整體出口比重11.8%;2024年順差暴增為649億美元、出口占比23.4%,幾年之內台美順差暴增9倍。

這個變化的原因不是台灣在這幾年「搞鬼」、弄出多項對美的不公平貿易措施(台灣豈敢?),而是因為2018年起美國對中國開始大打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供應鏈的變化、美國廠商的採購改變等造成。某個角度而言,美國應該感謝台灣能取代原本的中國、供應美國需要的商品。

台灣卻因為這個順差暴增9倍而被川普果以重稅,有道理嗎?魏啓林似乎視此為台灣對美「有所虧欠」,因此要以主權基金投資美國,才能「對美國有交代」,只是這是一種完全接受與順著川普與美國利益的錯誤思維罷了。

坦白說,即使真要成立主權基金,也絕對不能用外匯存底成立,理由也非常明確:外匯存底不是政府可能隨意動用的資金,不是政府的「歲計剩餘」;即使成立主權基金,也絕對不是只能投資美國,理由也是不言自明:如果台灣把主權基金自己「綁死」在美國身上,能夠作的選擇、獲取的利益一定變少。

更何況,目前態勢非常明顯,川普(與美國)是要把對美國有利、「美國優先」的投資項目塞給台灣等其它國家投資,例如阿拉斯加天然氣管計劃、或是AI園區等投資,這些項目到底有多少展望與利益,從日本與韓國堅決拒絕參與大概可看出其風險之高與利潤之低了。

魏啓林支持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去投資美國、給美國交代,確實是「美國優先」的支持者,但台灣的利益則被忽視、甚至犧牲了。

至於魏啓林所謂「川普要來討貿易失衡的公道了」,說得好像美國長期貿易逆差有多「不公道」,即川普口中所有國家都占美國便宜的論調,也是謬論。

事實上,經濟學家早已把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原因說很清楚:一個是美元作為全球貨幣與外匯準備的因素(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在這件事情上,美國其實是占全球的便宜,否則那會那麼多國家想「去美元化」而不得。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永遠是「消費王國」,消費遠多於生產與出口,因此一直處於貿易逆差,這不是那個國家多壞、刻意占美國便宜。只要看美國「棒打」逆差來源國的歷史即可知:早期是日本、德國對美享有高額順差,美國以各種方式要減少日德的順差後,現在是中國對美有鉅額順差。無論逆差主要來源是那個國家,不變的是美國的逆差總是在增加。因此真正的問題根源在美國的經濟消費結構。

美國有多吃虧、多委屈?未必,那些出口美國而有順差、賺錢美元後的國家,無一例外又把錢「回流美國」、買美債、投資美國,這創造了美國動輒可以對全球「割韭菜」的條件與空間。

台灣的政治、經濟結構不宜成立主權基金,更不能拿外匯存底搞主權基金;至於成立主權基金只為投資美國、「給美國一個交代」,就更是萬萬不可,那種無知荒謬的論點就別提了。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