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富男(企業與文化工作者、台灣民眾黨中央委員)
365個日夜,對一個家庭是煎熬;對一個社會,則是法治與良知的壓力測試。我不以艱澀法條爭辯,只想記下我所認識、也與我並肩多年的柯文哲,以及我們不該遺忘的四個原則:無罪推定、程序正義、比例、必要。我相信他無辜,也盼他早日歸來。
我眼中的他,有五個定格——
其一:相知於志,從文化啟程
2011年我與柯文哲相識,常談從文化翻轉台灣——改變必須從首都開始,從日常的規矩、公務的秩序、政治的品格做起。他常說:「台灣正常一點就好。」後來競選總統,更喊出「把國家還給你」。那不是口號,是他對民主常識與公民尊嚴的執念。
其二:晨光裡的公車
8年、兩千多個清晨,7點20分準時上車;城市未醒,他已開晨會,把「守時」當作對人民最基本的尊重。公共服務本該如此:不喧嘩、不表演,只有日日如一的準時與盡責。
其三:逆風裡的單車
「一日雙塔/一日北高」不是表演,而是把悲傷化作汗水的自律。他用身體提醒自己:長路唯堅韌者可至;遇逆風,不失速,不失格。
其四:墨跡未乾的預算書
理性、務實、科學而且清廉。撥款前三問:非做不可?能否更省?是否公開?每一筆錢都要經得起檢驗,錙銖必較,責任在心。這種「花公帑如花己帛」的習慣,才是真正的清廉。
其五:人群中的傾聽
在市場、在校園、在巷口,他蹲下身、抬起眼,耐心聽完每個人的不安與意見,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落在日常。勤政愛民,不是姿態,是習慣。
一年來,我們也被共同追問:還相信司法嗎?
越敏感的案件,越需要克制與規範:
1、羈押必嚴守要件與期間,並優先採取侵害性較低的替代措施(具保、限制出境、科技監管)。
2、偵審應在不妨害偵查前提下,建立規範化的資訊揭露機制,避免以風向定讞。
3、國會宜完善羈押之定期審查與救濟時程,並加重對不當外洩與選擇性放話的責任。
清白不是口號,它必須在制度與日常互為表裡:嚴謹預算、公開採購、可受檢驗的流程,以及願意在街頭傾聽的耐心——這些細節,才是公共信任最堅實的地基。相反地,當「例外措施」被習慣化,權力容易越界,司法難免受疑,社會終將付出撕裂的代價。
我敬佩他的,不在華麗辭藻,而在始終不變的兩件事:醫者的天職與公僕的廉直。他曾以最潔淨、最快速、最溫暖的雙手救回無數重症;投入政治後,仍把「救人」擴大為「救制度」。我和他同行多年,深知他的剛直與節制;也因此,我願再一次呼籲:讓事實在日光下受檢驗,讓權力在制度中被節制。
請把耐心留給清白,把嚴苛留給證據;把情緒交給時間,把判斷交給程序。
立場可以各異,卻不該在正義上打折;觀點可以分歧,卻不該在程序上取巧。願這一年成為共同的提醒:民主的對面不是敵我,而是我們是否仍願意遵守規則。
我相信柯文哲的清白,也相信台灣社會對公平的渴望。待君歸來——不是一人的盼望,而是我們對法治的再一次修補與承諾。
*本文原刊114/08/30信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