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世界衛生大會或聯合國大會召開時,民進黨政府總是針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沒有解決台灣問題大做文章,但都是徒勞無功。美國在台協會(AIT)最近駁斥相關二戰文件將台灣歸還中國的主張,是否代表美國政策轉向?賴政府須審慎對待,任何過度解讀、誤判只會升高兩岸對峙,無法扭轉台灣更趨孤立與邊緣化的困境。
莫過度解讀AIT發言
第80屆聯合國大會9日開議,AIT發言人回覆媒體詢問時指出,中國故意歪曲二次大戰文件《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舊金山和約》,北京的敘事完全是錯誤的,相關文件都沒有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AIT的說法立即被連結到「台灣地位未定論」,受到民進黨與獨派人士的歡迎,甚至被無限上綱到美國立場轉變。
檢視AIT的發言方式、時機、脈絡及發言內容,首先可以確定這不是政策性聲明。拜登政府去年決定反制中共以第2758號決議排斥台灣國際參與時,是由已被賦予政策官員位階的前AIT主席羅森柏格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副國務卿坎培爾、亞太助卿康達與副助卿藍墨客則在華府輪流上陣。相形之下,美方這次是以AIT發言人打頭陣,國務院再被動說明,AIT準確地傳達訊息,作法低調、保守,降低政治風險。
AIT這次發言評估是要反制大陸外長王毅最近強調,《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國際文件明確了日本的戰爭責任,「要求日本把從中國所竊取的領土包括台灣歸還中國」。發言內容局限於二次大戰時期的特定歷史文件並未將台灣歸還給現在的中國,基本上是遏止中共的法律戰,並在道義與精神上聲援台灣,與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有相當落差,更不涉及政策層面,如美國奉行一中政策,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不支持台獨,不追求「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仍是既定基本立場。
就時機與動機而言,美中關係正在進入關鍵階段,《金融時報》報導,中方已正式邀請美國總統川普訪問北京,等待白宮回應,雙方同時正在馬德里進行第四輪貿易談判,結果關係到「川習會」是否能順利舉行,以及美中關係整體發展。為了營造川習會的有利條件,美中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最近分別通話,王毅特別警告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台灣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方務必「謹言慎行」。
美國仍奉行一中政策
另外,澳洲駐美國大使陸克文分析,關稅談判、科技限制、稀土問題,以及包括台海在內的地緣政治將是影響川習會的四大因素;美中要維持長期穩定關係取決於:保持開放的政治與外交溝通管道、建立有效威懾機制降低武力風險,以及有效遵循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原則。而川普又認為美中大交易與川習會將象徵他個人外交成就的巔峰,在此脈絡下,美方沒有理由挑起「台灣地位未定論」,為雙邊關係添加變數。
從現實國際政治角度分析,糾結台灣地位未定論已難以引起國際社會迴響,在聯合國的官方文書中,台灣的名稱是「中國台灣省」或「中國台灣」,聯合國祕書處表明,任何更動、改變都需要由會員國來決定。而聯合國只有11個會員國與台灣有正式外交關係,119個國家贊同中國的「一中原則」、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又有89國支持中國達成國家統一目標,這些都是「台灣地位未定論」或台獨無法超越的障礙。但民進黨與台獨人士仍是沉溺於歷史爭議中,幻想台灣地位未定是一個重要突破口,但除了同溫層取暖、自我療癒,根本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華盛頓觀察家報》報導,當白宮成為各國元首尋求重新界定雙邊關係的一站式平台,美國政府採取一中政策的立場使美方幾乎不可能與台灣舉行任何官方正式會議,以免被解讀為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再加上川普2.0已修正美國優先順序,美台貿易談判相當程度受制於美中談判,使台灣處於極為不利的局面,這才是台灣今天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因此,提升美台實質溝通管道,遠比AIT針對台灣地位問題發言更具積極作用。
若民進黨政府誤判形勢,熱衷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推動「倚美謀獨」,不但無助國際參與,也恐加劇兩岸緊張。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915003143-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